蛙人的坐骑:水下载具
2019-09-18卓伟嘉
卓伟嘉
美國海豹突击队装备的MK 8迷你潜艇
载人鱼雷
最早的蛙人载具是从鱼雷发展而来,而最早的载人鱼雷,要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说起。
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大利的军事实力一直是列强之中的末流。由于自身的工业体量和经济实力较弱,导致依赖经济实力的海军一直是意大利的软肋,这也逼着意大利海军寻找更巧妙的制胜法宝。
一战时的1915年,意大利海军工程师拉斐尔·罗塞蒂提出了一个构想:既然鱼雷可以悄无声息从水下快速接近目标,那么为什么不能造一种可以载人的慢速鱼雷,搭载蛙人战士渗透到敌后执行破坏任务,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为此,在1916~1918年,拉斐尔·罗塞蒂利用意大利海军已有的鱼雷,确定设计思路,试制了多种载人鱼雷原型。现如今,在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工程学院的陈列室里依旧有拉斐尔·罗塞蒂当初的试验品。
图中右侧为拉斐尔·罗塞蒂测试的B57鱼雷
拉斐尔·罗塞蒂设计的“水蛭”载人鱼雷
1918年3月,拉斐尔·罗塞蒂利用法国施耐德公司制造的A115/450型鱼雷作为基础,研制了“水蛭”载人鱼雷。这种鱼雷长8m,直径0.6m,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驱动鱼雷尾部的四叶螺旋桨推进,可以2节的时速在水下航行10海里。但可笑的是,这种载人鱼雷并没有安装方向舵,也没有设计专用的座椅,两名乘员只能跨坐在鱼雷上,通过在鱼雷两侧伸开手脚作为增加侧翼阻力的方式进行“差速转向”。
“水蛭”载人鱼雷的前端有一个专门的炸药舱,里面可以容纳2枚175kgTNT定时炸弹。鱼雷在水下潜行至敌方战舰底部之后,两名蛙人互相配合取出炸药,将其安装在敌方战舰底部,定时之后便乘载人鱼雷悄悄逃离。
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战舰的首舰“联合力量”号
“水蛭”刺痛普拉港
1918年10月31日夜晚,一战已经进入尾声,远离前线的奥匈帝国普拉港的海面风平浪静。普拉港停泊着一艘艘奥匈海军战舰,其中就有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首舰“联合力量”号。为了避免战败之后遭到清算,“联合力量”号将在第二天从奥匈海军除名,进入新独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一战后在奥匈帝国南部短暂成立不足两个月的以南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海军。像往常一样,熄灯以后,水兵和军官都在船舱里呼呼大睡,谁也没有预料到危险的来临。
11月1日凌晨5时40分,一通急促的敲门声惊酲了舰长兼新国家海军司令扬科·武科维奇的美梦,传令兵告诉他,在舰船旁边的海里抓住两个意大利军事间谍。此时新国家并未参战,而是作为中立国,因此对间谍的态度也是决定未来国家军事和外交姿态的一个重要展示,所以扬科·武科维奇不敢怠慢,抓紧提审了两个间谍。
拉斐尔·罗塞蒂,他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具载人鱼雷“水蛭”,同时也是利用蛙人载具作战的第一人
另一名袭击普拉港行动的参与者——拉斐尔·保卢奇,由于袭击事件后没多久一战胜利,因此两人在监牢里都没有待太长时间
还没来得及用上审问手段,两个所谓的间谍就全招了:他们是意大利皇家海军的蛙人士兵,乘坐“水蛭”载人鱼雷前来奥匈帝国普拉港执行破坏任务。此时此刻,“联合力量”号战舰的船底已经被挂上了装有TNT炸药的定时炸弹,只等到6时30分,整艘战舰就会顷刻问葬身大海。
听到口供,扬科·武科维奇惊出了一身冷汗,此时距离爆炸时间不足1小时,派人下水排查已经不可能。于是,扬科·武科维奇舰长下令:全舰进入紧急状态,全体官兵务必于6时30分之前撤离“联合力量”号。
由于训练有素,再加上舰长的合理安排,很快,全舰1000多名官兵有序撤离“联合力量”号,等待着6时30分的到来。
6时30分到了,“联合力量”号静静地漂在海面,什么都没有发生。舰长扬科·武科维奇以为自己被意大利间谍耍了(这在战争中很常见),便下令全体官兵重新登舰,进行日常训练,至于这两个欺骗自己的“间谍”,就让岸上的人负责审讯了。
6时44分,伴随着一阵爆炸的轰鸣声,顷刻之间,“联合力量”号的船底被300kg的TNT炸弹炸了一个大洞。扬科·武科维奇做梦也没想到,那两个所谓的意大利间谍真的是来袭击战舰的蛙人,只是定时装置延误了而已。但这一切为时已晚,最终,“联合力量”号载着300多名舰员的性命沉入冰冷的普拉港海底,其中包括舰长扬科·武科维奇本人。这就是一战中著名的袭击普拉港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利用蛙人载具作战的首个战例。
“聯合力量”号战舰正在沉入普拉港海底(绘画作品)
我们再来还原一下这一事件。10月31日晚,意大利海军就派出两艘鱼雷艇从威尼斯出发,搭载着“水蛭”载人鱼雷前往普拉港。晚上10时18分靠近普拉港后,鱼雷艇放下“水蛭”载人鱼雷,该鱼雷的设计者——拉斐尔·罗塞蒂和同伴拉斐尔·保卢奇两名蛙人乘坐“水蛭”载人鱼雷,避开巡逻部队守卫,历经6个小时潜伏到“联合力量”号舰旁。因为载人鱼雷不能控制潜浮,在潜入海底安装炸弹后而无法上浮离开,因此两人被捉。但这并不妨碍“水蛭”载人鱼雷作为蛙人载具首次作战的成功经历。
现存放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陶尔米纳的“猪”式载人鱼雷
意大利“猪”式载人鱼雷的驾驶座
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海军第10特种快艇大队徽章
“猪”式载人鱼雷攻击模式示意图
在出击前,“猪”式载人鱼雷需要由常规潜艇运输到指定位置
意大利“鬼子”骑“猪”
意大利海军实力在二战中依旧称霸地中海,可是加入轴心国之后,要出地中海与盟国海军作战,那就得慎重了,毕竟意大利海军在1940年塔兰托战役中被英国皇家海军突袭,蒙受重大损失。当时,意大利人依旧沿用一战时期的老套路,继续发展载人鱼雷,试图在二战中延续一战“偷鸡摸狗”式的袭击。
二战中意大利使用的载人鱼雷于1935年开始设计,1939年完成设计,称为“慢速鱼雷”,不过,由于该鱼雷速度慢以及“长鼻子”造型,加之不能控制浮潜,导致挂炸弹时整个鱼雷掉到水下无法上浮,因此意大利海军称其为“猪”式。“猪”式鱼雷体积较常规鱼雷略大,长6.7m,直径530mm,排水量1.5吨,通过蓄电池驱动1.2kW的电动机推进,水下航速3节(速度太快人就会掉下去),航程可达12海里,允许潜深15m,极限潜深30m,可在2小时的航时中发起偷袭并返回。两名驾驶人员身着蛙人潜水服,头戴循环式呼吸装置,跨坐在鱼雷上方的驾驶位上进行操作。鱼雷前端安装有一枚可分离的、容纳220~250kg装药的炸弹,作战时,蛙人坐在驾驶位上驾驶鱼雷靠近敌舰后,将雷体与炸弹分离,并将炸弹固定在船底,通过定时或遥控等手段将敌舰炸伤/毁。
意大利载人鱼雷攻击模式图,蛙人骑着“猪”式载人鱼雷接近目标
为充分发挥“猪”式载人鱼雷的威力,意大利海军还组建了专门进行载人鱼雷袭击的第10特种快艇大队,队员均进行严格训练以提高偷袭成功率。
在实际作战中,“猪”式载人鱼雷由大型舰艇运输到目标近海区。因为需要把握航向,这些骑着“猪”的驾驶员要把头探出水面航行,遇到危险以及迫近敌方的时候才潜入水下,因此通常都会选择月黑凤高的夜晚出击。
水下航行的意大利“猪”式载人鱼雷
亚历山大港偷袭事件中,意大利蛙人驾驶“猪”式载人鱼雷挂装炸弹袭击“伊丽莎白女王”号战舰,该舰在大修后依旧元气大伤
1943年8月,意大利蛙人驾驶“ 猪” 式载人鱼雷挂装炸弹炸毁挪威货轮Fernplant号
1940年,意大利海军两次骑着“猪”式载人鱼雷出征英军亚历山大港的行动遭遇了英国海军的反潜攻击,均以失败告终。然而在1941年12月的一次偷袭当中,意大利海军的3艘“猪”式载人鱼雷尾随英军归港军舰,成功避开英军的水雷和反潜网,进入到亚历山大港,然后迅速将炸弹挂在“伊丽莎白女王”号战舰和“勇士”号战舰的船底,随后成功逃脱。随着两声巨响,两艘3.3万吨的巨舰被重创。尽管随后意大利蛙人被英军巡逻人员发现并抓获,但对英军舰造成巨大损失,而意大利的载人鱼雷也打出了名气。
在整个二战期间,意大利人生产了50多艘100型和200型载人鱼雷,还造出了3艘带有部分封闭式驾驶舱的“圣巴托洛梅奥”载人鱼雷。尽管意大利在1943年就投降了,但意大利的载人鱼雷设计影响了欧洲乃至更多国家类似蛙人载具的发展,进而也催生出现代蛙人载具。
英国海军潜艇博物馆馆藏的意大利“圣巴托洛梅奥”型载人鱼雷
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内格尔”载人鱼雷
英国MKⅠ载人鱼雷CG图
英军MKⅠ载人鱼雷进行出击,驾驶员需要把头探出水面辨别方向
英国的尝试
英军战舰被意大利载人鱼雷攻击,英国皇家海军面子上自然挂不住,更何况同年还发生了另一起“萨冈纳”号油轮被意大利载人鱼雷炸毁的情况。恼羞成怒的大英海军千方百计搞到一条意大利的载人鱼雷后,1942年以此为蓝本开发了本国的MK I载人鱼雷。其全长6.8m,宽0.9m,高1.2m,质量1.6吨,最大潜水深度为27m,通过蓄电池驱动螺旋桨推进,最高时速3.5节,在时速2.9节的情况下可续航8小时。与意大利的“猪”式载人鱼雷一样,MKI鱼雷没有专门的驾驶舱,两个蛙人跨坐在鱼雷上,通过控制台上的操纵杆进行操纵。MKI鱼雷的攻击弹与雷体为可分离式,弹体可容纳270kg含铝炸药,其威力足以炸沉数千吨的战舰。
1943年1月3日,两艘英国潜艇携带MK I载人鱼雷偷袭停泊在西西里岛附近的意大利舰队,成功炸毁意大利的“特拉伊昂诺”号巡洋舰,重创“维米纳莱”号运兵船。意大利投降后加入同盟国阵营,英国以此学习了意大利的载人鱼雷设计和使用经验,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4年,英国结合意大利“圣巴托洛梅奥”载人鱼雷和纳粹德国“内格尔”载人鱼雷的设计经验,设计出带有半封闭驾驶舱的MK II载人鱼雷,两名驾驶员需要背靠背坐在半封闭的驾驶舱内操纵鱼雷。与MK I载人鱼雷相比,MK II更大更重,速度更快,续航更久,所搭载的炸药也增加到540kg。但由于二战进入尾声,纳粹德国海军日益衰落,新型MK II载人鱼雷并没有在二战中发挥多少作用。
MKⅠ载人鱼雷的攻击弹拆掉(上) 与加装(下)状态
英军二战中装备的两款载人鱼雷MKⅠ(上)和MK Ⅱ(下)对比,MK Ⅱ采用半封闭座舱,比MKⅠ更大更重,速度更快
M K I I 載人鱼雷人员乘坐方式, 两人背靠背坐在半封闭的驾驶舱内操纵鱼雷
海豹的“水下悍马”
无论二战中还是二战后,英军和美军的军事合作都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英国在二战中使用的载人鱼雷以及更大的x级潜艇也被美军看中,并在1947年之后交由水下拆弹队(UDT,可以看作是海豹突击队的雏形)使用训练。在两栖特种作战领域,这种水下载具展现出不俗的潜力,续航时间较长,极其适合特种部队的渗透作战。
1952年,美国海军正式决定为海军特种作战部队(SOF)和水下拆弹队采购一种迷你潜艇,作为特战队员从母舰渗透到敌方海域的隐蔽性载具。最初,海军从意大利购买了一批浸水的湿式迷你潜艇,称之为MK 6“海马”。1960年代,康维尔公司与海军陆战队合作,设计了美国第一种自产的特种迷你潜艇,称为MK 7。
MK 7特种迷你潜艇大量借鉴意大利迷你潜艇的设计,并使用硬铝合金作为壳体,轻质玻璃纤维作为填充物制成船体,在驾驶员的前方有透明树脂制成的挡风玻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声学和磁性特征。其动力由银锌充电电池提供,在驾驶位面板上有声呐导航以及显示速度、航向、深度、航程的仪表盘,驾驶员可以通过操纵杆调整升降舵和方向舵来控制潜艇的姿态、方向和入水深度。包括驾驶员在内,MK 7可一次运送4名特种队员。由于整体浸水,这4人都需要自带水下呼吸装置,仪表盘、电池这些部件也都做了防水密封处理。
执行任务前,MK 7由潜艇上安装的特制隔水舱运输到目标近海,这种隔水舱全长11.6m,直径2.7m,质量29.5吨,固定于潜艇的后甲板上。准备阶段,海豹特战队员需要携带好潜水器材和执行任务所用的装备,进入到隔水舱并乘坐在MK 7迷你潜艇之上。潜艇下潜,隔水舱在水下打开,释放迷你潜艇执行任务。此外,特种迷你潜艇也可以通过其他大型水面舰艇以及运输机投送。
MK 7特种迷你潜艇MKII载人鱼雷人员乘坐方式, 两人背靠坐在半封闭的驾驶舱内操纵鱼雷
海豹突击队员在“费城”号核潜艇装载的迷你潜艇隔水舱中训练
美海军加装隔水舱的核潜艇,用于携带迷你潜艇执行任务
MK 7特种迷你潜艇艇身与舰首特写
MK 7迷你潜艇在1967年开始试验,1972年跟随新成立不久的海豹突击队在北越近海执行了第一次特种作战。在1985年之后,受限于一次4人的低承载量,美国海军又装备了更大的MK 8迷你潜艇。MK 8迷你潜艇一次可承载6人,升级了多普勒惯性导航、前瞻性避障声呐以及辅助性的潜艇交会对接系统,动力也在后期升级成性能更好的锂电池。MK 8出现后,MK 7逐渐退役。现今,海豹突击队的主要水下渗透载具就是MK 8迷你潜艇。
如果说,MK 6、MK 7、MK 8都是运载工具,那么与MK 8同时期研发的MK 9则是一种水下任务型迷你潜艇。MK 9的外形不同于前者,其呈扁平状,除了部分仪表和系统与前者通用以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迷你潜艇。MK 9乘员只有2人,由驾驶员和导航员组成。MK 9仍旧采用银锌充电电池提供动力,但动力驱动改为两个并列的螺旋桨,因此速度更快,可达7~9节。也正是这种高速迫使MK 9的外形异常扁平,成员在其中只能采用仰卧姿态,视野受限,为此专门为其加装了潜望镜。MK 9是海豹突击队装备的唯一可以执行攻击任务的迷你潜艇,在潜艇两侧可各挂载2枚MK 31或MK 37鱼雷,可在秘密渗透到距目标3海里的射程内攻击,其150kg的战斗部足以击沉一艘大型巡洋舰。
MK 8迷你潜艇的各种显示屏和仪表盘都经过了防水处理
MK 8迷你潜艇回收作业
海豹突击队正在为MK 9迷你潜艇安装鱼雷
MK8 迷你潜艇水下出航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德国验船协会合作设计的S301i干式迷你潜艇
尾声
1980年代末期,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凌驾于世界的军事实力没有了对手,便取消许多刁钻装备的发展。各种迷你潜艇计划被削减,MK 9也被退役,只剩下了运兵用的MK 8,從1980年代一直用到现在(1995年经历了一次现代化升级)。前段时间,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终于决定发展新型干式S301i迷你潜艇来取代现役MK 8湿式迷你潜艇。与MK 8相比,S301i速度更快,续航更久,而且成员多达8人。S301i迷你潜艇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德国验船协会合作设计。
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社会各界对我国海军蛙人部队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国海军装备借鉴了西方海军经验。尽管由于保密原因,我国蛙人的水下载具不能公开透露,但作为关注国防发展的国人,希望我国能有属于自己的先进的蛙人水下载具,能打造出一支真正的“水下蛟龙”。
MK 9迷你潜艇速度更快,但这种高速迫使MK 9的外形异常扁平,成员在其中只能采用仰卧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