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中美比拼
2019-09-18顾宏地
顾宏地
众所周知,智能科技和出行领域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新能源汽车现在是比较明显的“风口”。而未来5至10年,无人驾驶又将形成下一波对产业的冲击——与之相随而来的,还有出行运营场景、服务模式和金融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到来的速度,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业内人士的估计是,5年之后,L3级无人驾驶(有限条件下的自动驾驶,仍需要驾驶者坐在驾驶位上或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当行驶出现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在中国将会比较常见。在一些新城区和实验园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只需要输入一个目的地,剩下的就完全交给车辆,不需要驾驶者接管)也会逐渐多起来。
无人驾驶的逐步普及也意味着,未来的造车过程中,硬件的重要性会逐步降低,“软件”的分量则会越来越重,升级能力会越来越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车出了故障,后台就能直接“看到”,在司机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能远程“修好”。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以4S店主导汽车销售和维修的业务模式将逐步缩减,甚至淘汰。
到2025年,充电桩也会像现在的加油站一样普及,而且充电速度会越来越快,快到和目前加油的速度不相上下,几分钟之内即可完成。
也许有人会问:5年之后,跟无人驾驶强国美国相比,中国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会处于什么样的相对位置呢?
应该说,在技术能力上,美国仍将领先,特别是电池电机性能和在真正的道路上实现无人驾驶的能力。美国企业在相关商业模式的开发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值得中国学习。
但中国也有中国的独特优势。
中国有非常巨大的科技市场,中国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同时,中国政府对于无人驾驶的发展非常支持,将它视为解决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关键突破点。
中国企业还特别善于开发应用场景,能够迅速把车、路和本地生活联结起来,充分发掘其商业潜能。
因此,在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上,中美之间将有巨大的互补合作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前瞻性思维,美国需要中国成规模的市场。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最成功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还是要到上海来投资建厂,要到中国的大市场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