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连园成带”的构想
2019-09-18李璇
李璇
扬州市道路两侧色彩斑斓的水杉树(孟德龙/摄)
盛夏时节,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带,绿荫之下显现出丝丝凉爽。瘦西湖风景区东门对面,仅隔一条马路,便是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的西门。
7月正值旅游旺季,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西门的停车场上停放着不少车。“很多去瘦西湖的游客,都会先将车存在这里,在游览过传统园林景观后,再顺路来到宋夹城,感受我们扬州本地人的‘公园生活。”宋夹城风景区管理处主任田跃萍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为扬州市近年来打造城市公园的起点,自2014年4月正式开园以来,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已成为扬州市民日常健身锻炼的好去处,随后,三湾公园、扬子津古渡体育休闲公园、明月湖公园等生态体育公园也陆续开放。
人们发现,扬州“造园”之际,一条条城市绿道也适时点缀其间,日益形成了“连园成带”的效果。一向以园林景致闻名于世的扬州,正探索更为绿色、开放的发展之路。
开篇之作
早在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便开始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借鉴国际做法,在城市中心地带打造城市公园,成为扬州城市更新改造的一次试水,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便是第一个样本。
宋夹城原是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与扬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相距仅1千米。
2012年,扬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动议拆迁,引发民众热议。人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体育场没了,我们去哪里散步、健身?400米的跑道、面积不大的绿地,看似不起眼,却凸显出人们对公共体育休闲空间的强烈需求。
经过调研论证及多方听取市民意见,2013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在改造提升后作为体育休闲公园对外免费开放。
“宋夹城周边此前被护城河环绕着,进出不便,2013年先后新建、提升了东门桥、南门桥和西门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改造后,公园附近的金凤苑、蓝盾苑、友谊新村等小区与宋夹城直线距离仅为500米左右,步行5至10分钟就能到达。”田跃萍说。
除了公园外部的交通条件得到提升,公园内部3200米的环岛健身步道、100辆自行车、24小时图书站、24小时自动售货机、避雨回廊等健身、便民设施也在改造过程中一应齐备。
田跃萍介绍,自开园以来,每年入园数约为200万人次。“扬州市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扬州的瘦西湖,我们的宋夹城。这几年宋夹城已成为扬州市民日常散步锻炼的‘健身房了。”
城市公园本质上是一个公共空间,一旦建成,就难以轻易改作他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园就像锚固城市形态的铆钉。
作为扬州城市公园建设的开篇之作,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之后的公园设计奠定了参考范式。
“公园+”锚固城市形态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的成功,让扬州看到了城市公园的潜力。
“当时我们想,能不能在扬州市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都建上一座大公园呢?这样可以方便老百姓就近使用,毕竟只有宋夹城是不够的。”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市规划局原总规划师刘雨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4年至今,扬州城内已建起了大大小小三百多座休闲公园,几乎都是免费的,各公园之间的距离最多为10分钟车程。
2017年12月,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扬州市公园条例》正式实施,将公园体系建设正式纳入了扬州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这也是江苏省首部关于开放式公园的立法。
事实上,城市公园本质上是一个公共空间,一旦建成,就难以轻易改作他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园就像锚固城市形态的铆钉。
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扬州采取了“公园+”的方式,即按照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居民住宅的建设时序,先在新区的中心区域规划布局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再围绕着公园打造学校、邻里中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区,然后再建造居民住宅。
位于扬州东部的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以及扬州西区的明月湖公园,都是在“公园+”的规划布局下打造的。
扬州还分别在旧城区采取“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方式,在古城区以“古城保护+口袋公园”的形式,“见缝插针”地对城市原有用地进行改造提升。
近年来,跟随扬州在不同城区兴建公园的步伐,大型中心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已渐渐成形。
在扬州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园林局副局长陆士坤看来,公园城市建设,离不开对城市绿化的持续投入。
“一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保证生态投入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增幅;另一方面,在细节上还要投入心思栽好树,通过提出‘50%以上树木能够茂盛生长50年以上的要求,我们努力让树木成为公园的记忆,进而成为城市的记忆。”陆士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扬州也有“翡翠项链”
刘雨平是扬州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他看来,连通性是衡量公园城市的重要维度。
“如果公园之间能够在空间上连通,就可以真正形成有机整体,而连通公园的绿道本身也就成為了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园是城市的‘绿岛,但公园不应是孤立存在的,不应该成为互不关联的‘孤岛,公园之间应该保持有机的联系,与周边的用地和功能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关系。”刘雨平说。
国际知名的美国波士顿“翡翠项链”绿地系统,便是利用绿道将城市各大公园连为一体的范例。
作为连接绿色开敞空间的廊道与纽带,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串联与游憩,这就意味着,绿道既要有四通八达的“道”,也要有自然景观的“绿”。
从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以道路绿化的方式来将城市绿地系统连为一体,还可以起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布局城市生态空间的作用。
“扬州主城区的路网就像一个‘田字,文昌路、扬子江路两条发展主线交叉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快速通道构成外部框架,其他的道路就镶嵌在这个田字形的系统里,道路两侧几乎都分布有绿道。”扬州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绿道的打造上,扬州市近来也在探索着功能更为多元的“升级版”。
2019年上半年,与扬子江路平行的重要道路邗江路,完成了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
被称作“升级版”绿道的邗江路道路风光带,将人行道变为主干道两侧绿地内的游步道,在串联起沿途公园的同时,两侧绿地也更新为带状公园,带来了连园成“带”的效果。
“与改造前相比,行人能够行在树荫下、走在园林里,尽量远离机动车道上的灰尘、尾气,孩子们可以在节点公园里玩耍,而且行道树也不会受到周边道路硬化的影响,有充分的生長空间。”卢伟说。
考虑到道路风光带的人行需求,每隔50米,都设有与道路系统相衔接的出口,在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还会增加垃圾箱、停车点、共享单车存放处等便民设施。
卢伟介绍,邗江路道路风光带上,绿道的平均宽度为5米左右,最宽处接近10米。
刘雨平观察到了邗江路的变化,在他看来,这样的举措能够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行人在前往公园的路上,便已宛如身处公园,既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同时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出来。”
筑巢引凤
无论是各级城市公园的建造,还是一条条绿道的升级改造,“算好经济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田跃萍透露,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每年的运营成本约为2000万元,除自身“造血”带来的400万元营收外,其余主要依靠政府补贴。
这也是扬州市大部分公园的运营模式。
“公园的运营管理,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经费来保障公园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公园体系建设目标已被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1号文件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管理经费直接挂钩。”陆士坤说。
根据陆士坤提供的数字,2016年至2018年,扬州在公园城市建设上投资约80.6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6.98亿元。
与此同时,各个公园也在探索如何以市场化手段来吸引社会资金,尝试建立公园冠名制度和部分设施有偿租赁制度,以增加公园经营性收入。
而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由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统一进行管理。
从短期来看,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园与绿道的社会效益显然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黄金地段打造生态空间,经济带动作用显然不如引入商业地产项目那般“立竿见影”。
陆士坤也坦言,扬州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争议,主要是建设公园是否“值得”。“有人认为建公园的钱应该优先用于投入到教育、医疗和目前的经济发展上。”
刘雨平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后劲”,公园城市和绿道网络的建设,正是扬州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一个契机。
“过去我们靠土地、劳动力来招商引资,但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吸引有创造力的人才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扬州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软实力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扬州的魅力和潜力才能渐渐显现。”刘雨平说。
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