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

2019-09-18叶蕾

艺术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宗祠木刻

摘 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惊叹其榫卯结构,却忽略了将结构性与装饰性完美融合于一体的木质雕塑单件。本文试图以传统建筑古祠堂为例,分析探讨祠堂建筑中的木质雕塑单体。

关键词:宗祠;古建筑;木刻;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独立于世界建筑风格,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驱使人类因地制宜地建造空间建筑。中国传统古建筑,始终保持着同西方建筑(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建筑)不一致的建筑文化风格而发展。

1 古建筑宗祠的基本结构与木刻装饰关系

中国古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体系中的代表,亦被称为“历史年鉴”,拥有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一座传统古建筑可谓一眼千年,高度浓缩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砖石建筑,自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砖心木檐”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形式。明清以后,基本大式建筑原则强调“三段式”造型节奏设计,讲求比例匀称、尺度均宜。“三段式”分别为台基、屋身、屋顶。建筑底部为砖石台基,台基以上为屋身和墙面,再以两坡和四坡顶反宇式屋顶为盖,组合成基本的大式建筑框架。整座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辅料为砖、石、瓦等。建筑结构在一榫一卯之间,以穿插、拼接、相交、相扣等手法,再以体块堆叠组合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型复合式院落。

《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祠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心生敬畏的场所,亦是单个族群部落的集权中心,也是祭祀的重要场所,集制度纲章、道德伦理、血缘亲族、神灵敬畏等。以建筑角度看来,其木刻装饰比一般古建筑表征显得更加严肃庄严,有吉祥祝福庇佑之意。装饰上,以木质为主料,大多装饰艺术表达都用木质雕刻的形式呈现。我国受地理环境特点的影响,多产木料,木刻便成为了我国最重要也是最突显的装饰手法之一,古代哲匠们发挥其精湛的手法和技巧进行艺术创造及舒适度的平衡。一方面,依托雕塑材料的个性、各建筑的主题需要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则,遵循建筑架构结构走势、力学承重原则、功能用途,实现装饰表现。大式建筑中,木质雕塑主要分布在梁枋、斗拱、雀替、檐橼、驼峰、窗棂、门楣、门扇、楼层栏板等位置。木质雕刻主要有大木作与小木作装饰两种类别。大木作装饰,以大件构架结构加工装饰为主,梁枋为装饰刻画重点,又譬如梁、柱(木质柱子不加装饰)、枋、椽、斗拱等单件部分,其单件结构外形加工为曲面,不仅外形显得柔和丰腴,且空间灵动生气,使横平竖直的木头看起来具有弹性。小木作装饰,是大木作以外的小件结构装饰,以格扇门为装饰重点,再如藻井、天花、门(板门不做木雕装饰)、窗、栏杆等,实行艺术的精细处理,使穿梭在室内空间的各个结构体系得到美化、衔接柔和,使空间灵动、望而生趣。

2 古建筑宗祠的木质装饰雕塑表现分析

将古式建筑的单件木刻作品看作是单独生命体,它既是物质,又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表现。我国艺术表现多半柔美、淡雅,雕塑亦隐约透露出感性表现。“于形中意”是古代装饰理念,运用表吉祥的图案分布于屋内空间装饰,题材繁复,多半刻画喜庆吉祥场景、花卉形态、历史章节、神话传说、寄情美好事物的祈祷、抽象灵动形式纹案等,具有文化教育、赏玩把趣、道德树立、审美品位提升的功能。

雕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木雕在雕塑大系中属于一节分支。塑即加法,将材料依附在需要塑造的部分,如泥塑;雕即在材料上做减法,裁去需要修饰的部分。木质雕塑就是这样,我们可以贴切地称呼其为“木刻”。传统祠堂中,木刻多运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表达方式。以建筑空间划分,浅浮雕、圆雕归于一处,多用于枋、梁、斗拱、椽子等结构;浮雕、圆雕同在表面刻画,在不伤其结构架构的原则上做装饰;透雕与之区别开,出现在较薄的木板上,轻便不稳的材料不能置于承重之处,用作装饰玩赏较为多见。刻画装饰前,古代哲匠们都会用“烫样”的方法做出模型,雕刻模型同建筑效果及配料模型大不同,以艺术的角度看,感性因素占据较大的部分。木刻雕塑有比例这一说法,但没有严谨精确到比例尺,每步落刀都随哲匠的手法、技巧和个人品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气韵效果,所以木刻模型是1∶1放样。

江西婺源俞氏宗祠,以抬梁式结构为建筑架构,建筑材料为古樟木,樟木软质易塑形,木质雕刻装饰处处可见,斗拱未见木刻纹样,从艺术角度看是为了使整座建筑的装饰繁而不杂,亦显得庄重。宗祠中梁枋的底面多有花卉茎叶木刻纹饰,呈整条大块底面出现,纹饰复杂又有条不紊。两头运用装饰着锦纹的雀替衔接,雀替可缓和重量,还可在视觉上柔和不自然的直角,云紋居于雀替上端的拖台四周,几何纹则沿雀替底端走势,两面侧面装饰着历史章节的浮雕,此面刻画较深但不是透雕,以免影响结构支撑。雀替在屋内空间较为多见,额枋两端也有很多,不同方位的雀替装饰有一定区别,更有用以圆雕手法木刻的生灵动物作为装饰。祠堂内椽栿拱形体块可见一斑,连接柱子竖直之间用作加固,屋体外围跨度较大的椽栿的底面内弧刻画了茎叶、花卉,其纹样是植物和抽象纹样的结合,线条流畅自如、伸张得宜、或卷曲或舒展。飞朵也是俞氏祠堂中常见的数量较多的装饰,是缓和椽栿终端突然收尾的重要木刻装饰,昂头向上与椽栿一起生成起伏的节奏。面积较大的结构单件部分会出现大幅叙事性木刻,如历史篇章、神话传说、吉祥故事等,宛如一幅立体画作,浮雕刻于“地”(木板平面)以下,哲匠们运用高浮雕木刻表现。俞氏宗祠中最典型的是门上方额枋雕琢的木刻,额枋木刻纹绘以房屋为背景,人物以多层次出现,其最表面的一层刻画了近景围栏之类的物象,营造出半假空间效果,使木刻纹饰更加生动。门两侧的柱子上分别设有集装饰与美感为一体的圆雕瑞兽——狮子,造型憨态可掬,动态好似云端下凡降祥瑞,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与美观性、流动之感,同时又分担了梁柱间的垂直压力。祠堂梁、柱、额枋、房檐结构之间的间隙,运用透雕雕版填充,纹样繁多,以对称、重复形式表现。为在复杂多样的木刻中体现规律和整体,哲匠们在柱子和小型梁椽上不做木刻装饰,仅在其两端做面积较小的浅浮雕装饰;祠堂窗扇的木刻装饰上,古代哲匠智慧地运用透雕,窗扇图案繁杂而有规律,有的透雕窗扇两面纹样繁复但不相似,或在窗扇排列多层木刻,阳光和彩光自如地穿梭屋内,光线柔和且不失明亮,是使屋内保持空气流通的装置。冬日寒冷,可在窗扇的内部贴上薄纸,既不影响光线的进入,又能阻挡刺骨寒风,实用与美结合的装饰方法令人惊叹不已。古代哲匠们艺术创作思源不断,细小空间之处都填充了精致的木刻,整座祠堂犹如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的追求祝福。

3 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犹如厚重的历史书,拥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承载了文化、艺术、历史、哲学、力学、工程学、建筑、美学等智慧结晶。出于美的角度品鉴,称其为木刻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对当代不管是木刻雕塑,或其他雕塑表现,都具有教科书式的借鉴、品读、学习的意义,真正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唐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古建筑全集——祠祀建筑[M].中国林业出版社(建筑分社),2016.

[2] 高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 柳肃.古建筑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 戴志坚.传统建筑装饰解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叶蕾(1992—),女,福建建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宗祠木刻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慷慨宗祠祭先贤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