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文明”的公园建设创新发展思路
——以北京温榆河公园(一期)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2019-09-18王霜
王霜
引言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在2007年就写入了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1. 市域、区域层面区位分析及规划研究范围
城市公园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基础和重要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1],其自然和社会的属性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给城市公园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北京温榆河公园作为首都东北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接壤的大型生态绿色核心,已被明确纳入新版总规生态建设项目。如何在规划建设中最大化发挥城市生态绿色空间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内生态、生活、生产的融合发展,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本文将通过以下内容展开探讨。
1 项目概况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域东北部,朝阳、昌平、顺义三区交界,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之处,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区域研究范围约223.6 km2,公园分两期建设,总面积逾44 km2,其中温榆河公园(一期)概念性方案设计征集范围约30.8 km2(图1)。
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温榆河流经昌平、顺义,在项目范围内与清河交汇,向东南流入通州。温榆河公园作为中心城东北部的绿色生态走廊,将对通州副中心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公园规划以水为出发点,依托温榆河及清河水系,充分考虑水资源特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将成为首都“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绿色空间的重要节点。
2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强化城市韧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整合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品质;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培育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公园建设是落实总体规划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协调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本次规划以建设温榆河公园为契机,完善区域生态格局,修复城市生态本底,加强水利安全保障,提高环境绿化品质,最大化为全市提供生态涵养空间,综合提升区域生态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践行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3 生态文明引导下的区域空间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提出: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加快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力争实现全部公园化;大幅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重,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重点合力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温榆河公园处于城市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场地内现状绿色空间占比较大,植被生长状况良好。规划将以“篆”生态文明“金名片”,“展”生态安全“新格局”为目标定位,形成“一核多点,两带多廊,环环相扣,绿色渗透”的生态空间结构(图2)。同时,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及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将公园划分为故城古水文化区、湿地涵养体验区、生态山水保育区、创智园艺观览区、城市悦动活力区五大功能分区,服务周边城市组团。
故城古水文化区以安乐故城和温榆河故道为基础,恢复历史文化遗址及河道原有风貌,充分展示温榆河流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湿地涵养体验区以湿地净化及生境营造为核心,设置生态隔离,保护与修复生态本底,为生物构建多样化生态栖息地;生态山水保育区通过叠山理水,营造山水意境,沿河道及村落旧址设置文化驿站,开展节庆活动,传承馆驿文化;创智园艺观览区利用现状基本农田,打造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及农事体验活动;城市悦动活力区为不同年龄人群创造多样化活动空间,通过生态智能设施的应用,打造科技、健康的运动休闲空间。
同时,规划将优化场地内外交通,确保周边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通达。建立绿色慢行系统及便捷可达的公共驿站,满足周边市民出行需求。根据场所功能设置公共配套及综合服务设施,高效利用土地,使经济及环境效益最大化。
2
2. 篆生态文明金名片、展生态安全新格局
3. 水生态系统构建模式
4. 多样复合型生境系统营造
4 生态文明理论下的创新发展策略
4.1 以“生态修复”为核心
4.1.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温榆河公园作为统筹三区的绿色生态核心,为周边区域提供生态辐射作用。规划方案结合通风廊道、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形地貌、蓄滞洪区等因素,识别场地生态敏感及生态价值较高区域,形成“一核、一环、两带、三翼、多廊、多节点”的稳定生态结构,织补绿色网络,构建安全格局。
4.1.2 建立人与生物共生的生态管控分区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打造“两带四区”的生态管控体系,实现空间要素的科学布局,有效控制周边用地规模及开发强度。一级管控—生态隔离区(核心保育区),通过自然隔离和人工隔离的手段,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保育,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二级管控—生态修复区,划定为生态价值相对较高区域,以栖息地修复为主导功能,允许人类低强度活动。三级管控—协调控制区,为人和鸟类等生物和谐共处区域,以自然资源为主体,可进行少量低强度城市建设。四级管控—游憩开放区,为公园及周边集中开发建设的区域,以自然科普教育、文化休闲体验等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环境。
3
4
4.1.3 加强治水理水,构建水生态循环体系
公园以温榆河、清河为骨架,恢复历史水道,联通上下游水系,构建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柔性水系格局。结合区域水系形态及现状沟渠,因地制宜,形成“河道—湿地—河道”的长藤节瓜式水生态结构(图3)。将河道形态变直为曲,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性特征,增强河流空间异质性。构建“两横一纵三环”的循环水网,实现蓄水、留水和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温榆河流域防洪体系,划定蓄滞洪区域,枯水期水面面积达4.9 km2,平水期水面面积达8.3 km2,洪水期水面面积达13.8 km2。通过水污染治理、水系联通和湿地净化系统实现水生态效益,修复城郊生态本底,涵养京畿水源。
4.1.4 营造复合生境系统,修复生态本底
通过识别林地、湿地、草地等生态要素的空间适宜性,遵循“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营建“湖泊—湿地—浅滩—林地”多样复合型生境系统(图4)。以湿地栖息地保护为核心,打造“生态保护+公众科普+观赏游憩”多功能复合的湿地景观。关注植物生态涵养性,构建功能多元的绿色空间,兼顾公众使用和生态服务价值,打造“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观[3]。尊重现有农田肌理,应用观赏性作物,营建阡陌交通、水田交融、色彩丰富的观光农业景观。
4.1.5 制定系统、全面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依据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力,提出水、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借助科学手段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结合生态系统影响因子,对公园内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进行实时分析,完善科研监测体系,科学、定量的综合评价公园对城市的生态贡献率。
4.2 以“回补城市”为根本
4.2.1 形成功能互补、有机协调的城市微中心
规划用地临近首都机场,是首都东北门户形象展示区,为缓解中心城区压力,遏制北京东北部城区摊大饼式发展,规划统筹利用腾退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增加绿色生态空间。同时,在公园周边形成不同功能属性的城市微中心,与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建立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集聚能力,满足职住平衡的区域性城市中心(图5)。
4.2.2 形成严控增长,强化联系的区域发展核心
在研究区域内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生态作用,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缓冲区、集中建设区三大区域,控制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同时,规划通过公园建设强化区域发展核心,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周边交通路网,加强未来科学城与小汤山工业区、北七家工业经济开发区、北京临空经济区的空间联系。
5
4.3 以“产园联动”为手段
温榆河公园立足生态与水利,充分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协同朝阳、昌平、顺义三区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内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沟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托。规划将以“产业带动+流量导入+活化运营”的方式激活区域产业发展,以水产业为核心,发展文化艺术、科普教育、康体养生、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图6)。
4.3.1 构建以水为主题的核心产业
规划借助温榆河的优良水利、生态资源,发展水科研、水教育、水文化、水活动等相关产业。水科研,利用温榆河的水环境基础设置水生态科研中心、湿地科研监测中心、防洪排涝调控中心、水环境净化工厂和水环境云平台。水教育,建设湿地净化工艺展示园、自然生物体验馆,开展以水环境、水生态为核心的青少年夏令营。水文化,借助“漕运文化”“馆驿文化”打造商业水街、文化驿站,依托温榆河水系开展水上游览、水上集市、水上表演等旅游项目。水活动,借助河道条件提供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及赛事活动;依托周边空港商务和国际会展优势,承办世界环境峰会和水环境论坛等相关会务会展活动。
4.3.2 发展文化艺术、科普教育、康体养生、都市农业等的特色产业
规划通过特色产业的构建,完善区域结构,强化城市功能。规划以漕运文化及驿站文化为脉络,打造展览馆、学课堂、书画院集聚地,发展文化艺术产业;针对公众科普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丰富生态科创体验项目,拓展科普教育产业;借助周边智慧经济、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现代商贸、金融地产等实体产业,推动康养产业耦合发展;利用场地气候与地缘优势,打造农业科技、休闲、文创、示范、推广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孵化基地,发展都市新型农业。
5 小结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策,也是园林景观行业的建设新使命[4]。温榆河公园以生态为先导,从空间布局、场地功能、生态因素等角度合理规划,营造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与空间格局。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当处理人与生态,社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有机平衡。
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温榆河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自然与城市高度融合的生态之所、一个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之所、一个展现文化底蕴的创新之所、一个承载国际交往中心职责的融合之所。
6
5. 建立区域性城市微中心
6. 产园联动模式分析及产业业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