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的滨水空间提升途径
——以江苏盐城小洋河滨河景观改造为例
2019-09-18张杰姜伟萍
张杰 姜伟萍
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是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座城市生态环境的精华,是多元文化的载体,直接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盐城水域众多,应注重滨水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展现出盐城独特的水乡风貌和特色。
设计是为场地的使用者服务的,需将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作为重要的因子进行考虑,进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在设计中予以反馈,提供发生必要性活动、可选择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等各类活动的丰富空间,激发景观环境中人们观看、参与、交往等多种行为[1]。盐城小洋河景观改造是在其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该项目以健身步道为主要形式,为周围老年人提供散步、交流、休闲活动场所,兼顾给居民提供与自然交互体验、开展亲水活动的综合性滨水空间。
1
1. 滨水空间提升途径推演关系
1 项目概况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地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东临黄海。小洋河是盐城市区的一条城市内河,全长7 km,北起新洋港,与串场河相通,总体呈南北走向,经黄海路、后关路、毓龙路、建军路,在迎宾桥处注入串场河。北端黄海路连接环城高架快速路,交通便捷,南与建军路地下商业街形成良好衔接,途经8个小区、大型招商批发市场和多家单位,经流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域,两岸居民密集。盐城地势平坦,河内水流稳缓,水生植物茂盛,增湿减噪,在市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廊道作用[2]。
随着城市扩展步伐加快,小洋河成为市区主要纳污河流之一,污染越来越严重,集水面积约2.5 km2,污水主要来源于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为了百姓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盐城市政府着手启动河水环境整治工程。该项目综合实施截污、清淤、活水清水、驳岸、拆迁、绿化景观、商业文化节点、两岸成片改造8项工程。目前项目景观启动的是建军路以北至黄海路段的改造,增加滨河景观亮化,两岸分别建设15 m绿化带,城市家具风格统一。滨河绿化景观带坚持简洁原则,关爱老龄人群,把“健康”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盐城小洋河改造地段位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其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最大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该区域虽人口数量大,但是缺乏相应的休闲娱乐空间。盐城市为了提升滨河的景观质量、挖掘滨河空间服务功能、满足休闲娱乐的社会需求、丰富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方式,滨水改造与居民活动需求相结合,完善小洋河健身步道的建设(图1)。小洋河通过改造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人户外活动需要,增加老年人活动空间结构的多样性,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户外活动。
2 老城区环境现状分析
2.1 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盐城的老城区人口总规模大,其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休闲娱乐空间的缺乏和老年人渴望户外活动的美好愿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矛盾。
在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里,绿地空间不断被压缩,植物在缺乏阳光的间隙和狭缝中生存。高空俯视下,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在道路旁、河流两侧呈断断续续带状分布,如老城区的盐渎公园、人民公园、迎宾公园、廉政文化公园等零星分布,服务覆盖率低,不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需求,只能为小部分附近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地。老城区道路狭窄,市中心因为地下商业街项目改造、BRT城市公交的建设、环城高架快速路网修建,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所剩无几。
2
3
4
2.2 盐城河流众多,空间利用率低
盐城是著名的“百河之城”,市区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水乡特色显著,植物景观多沿道路和河流呈条状分布。以前河水因生活污水的排放而发黑、发臭。近年盐城市政府加大城市绿化建设,才使得河道绿化景观得到改善。
滨河绿道平面形式呈现狭窄条状,其基本作用停留在防洪固堤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形式单一。城市的滨水区以硬质护坡和渠化河道为主,种植云南黄馨、五叶地锦等垂吊植物将其硬质部分简单覆盖,居民难以亲近水系,滨水空间使用率和利用率较低,难以成为服务居民的休闲活动场所。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植物生长杂乱,环境品质不佳,造成“无人问津”的状态。
3 目标群体调查
根据盐城市统计局《盐城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盐城常住人口723万,65岁及以上人口为99万人,占13.69%。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3个百分点。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空闲时间较多,参加户外活动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方式较多,如广场舞、快走、棋牌、垂钓、舞剑、打太极、戏曲弹唱、散步、器械锻炼等[3],有时不仅是动态的运动,还有看风景、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等静态户外活动(图2),来缓解孤独和失落感。
4 小洋河滨水空间资源整合
4.1 湿地植物保留
现代园林设计强调景观的参与性以及情感的共鸣,景观的设计需要具有质感的体验,这种情感需求要求景观设计之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亦要每一处景观背后的意义及故事的延展,引发人的特殊体验以及连续情感[4]。
笔者团队考虑到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和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拥有40多年树龄的苦楝树、水杉、柳树等大乔木均被保留,这些树木见证了盐城的发展变迁,承载着老城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是对盐城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对湿地滨河景观风貌的传承。
保护河流原生生态系统,种植芦苇、香蒲、荷花、莲花、萍蓬草等多种挺水、沉水、漂浮植物,不仅能增强水体的美感,形成多元化的景观效果,创造不同风格的园林意境,还能利用植物过滤、吸附和转化机能净化水体,改善水环境,发挥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功能。小洋河景观改造采用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景观服务等综合措施,保障城市河道的整体健康与和谐。
4.2 游路升级
部分区域拓宽游路宽度,增宽至3~4 m,最窄路段至少在1.5 m以上,确保步行者能并肩通过;为保证道路开敞,直角和转弯处扩大空间,丰富游路空间结构,形成行走路线上的缓冲区域,弱化空间场所的实际距离,转移老人们的视线,降低运动产生的疲惫感(图3);老人感觉与记忆的衰退,对于户外环境信息的反映迟缓,对于路面坡度起伏、铺装凹凸不平、防滑等感知力下降,故路面采用防水、防滑、防反光的透水砖或者木板材质铺设;老年人行动能力的下降,走路时步速缓慢,易被绊倒,路程过长容易疲劳,停留休息时间频繁且时间较长,游路两侧根据需求加增景观座椅,路缘铺设雨水篦子,加快雨水引导和下渗。
5
2. 老年人户外活动方式
3. 滨河空间缓冲区图示
4. 莲花池内的垂钓者
5. 密林氧吧——水杉林
4.3 景观节点串联
小洋河健康步道串联了水上栈道、活动广场、莲花池、景亭、近水观景台、休息驿站、水杉林等空间节点。栈道为老人们提供了散步、快走等运动空间;活动广场为老人提供跳广场舞、小型聚会活动的开敞空间;莲花池由5个莲花造型的观景台和漏景长廊组成(图4),聚集了爱好垂钓的人们,为滨水空间结构上的完整和连续,莲花池东侧封闭式绿化带增加游路、汀步和景观座椅,改造成下沉的公共开放绿地,成为健身人群的驻足休息点,更好地发挥了公共绿地的活力和服务功能;景亭为淮剧爱好者提供了搭班唱戏的地方;近水观景台由层层跌落的台阶延伸到水里,水位线以下是一个2 m宽的荷花池,可以近距离地观赏优美的植物,满足人对水的可达性和行为体验;休息驿站是一个围合的私密小空间,地面模拟山丘设计了起伏的地形,营造了较为隐蔽的活动空间;水杉林氧气浓度高,对需要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舞剑、打太极拳的老人健康十分有益(图5)。
4.4栈道建设
建军路到毓龙路河段西侧,在宽阔的水面上通过挑出水岸线的木平台打造了一条步行栈道,老人们可以穿行于芦苇等湿地植物之间,近距离观赏湿地植物、观赏河道美景。长直、单调的步行线易催生老人的疲惫感,增加步行道空间的变化和趣味景观节点,可以缩短对道路实际长度的视觉感,丰富户外活动方式。
在栈道入口及出口处设置标识导向牌,每隔100 m地面就有醒目标示,健身活动量化,利于老人们掌握每天的活动量,制定适时适量的健身运动。
5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滨水空间改造特色
5.1 提高服务功能性
项目考虑老年人运动需求,在路线设置上遵循“三步一休息,五步一停靠”的原则。整个沿河区域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停留场、休息驿站、观景台、莲花池、景观亭等设施,并沿路边、河岸、大乔木或者植物绿篱处设置休息座椅。座椅造型是长方形或曲面靠背形,材质以木材为主,避免冬季冰冷生硬,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观座椅的舒适度。
5.2 无障碍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对无障碍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室外空间设计上应尽量减少高差,如区域内路面保持平坦,无急坡、台阶及凹凸等障碍。少量的台阶、平缓的坡道和平坦的道路能弥补老年人下降的行动力;踏步数量不宜过多,台阶处用不同的颜色或材质来区分以防老年人视力模糊绊倒,踏步宽≥0.3 m以上,踏步高0.1~0.15 m之间。满足场地高差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到老年人群体。他们行动较迟缓,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以便他们到各活动空间的方便、无障碍。
5.3 安全性
地面铺装和两侧围栏都采用木板拼接,木板具有很好的防滑性,避免老人滑倒危险。同时木板有一定弹性,脚感好,舒适性高。扶手与护栏可以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水景驳岸停靠处设置1.1 m的扶手护栏,为行走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保护屏障。栈道、临水平台、主要道路挑出水面区域均设置了防护栏,避免了老年人因反应迟钝带来的意外事故。色彩上以明亮的橘黄暖色系为主色系,营造温暖和欢快的环境氛围。两侧护栏设计成了波浪高低起伏的造型,视觉上缩短了路距,缓解直线条的乏味单调。统一色系、城市家具的慢步道界定了此区域运动、交流、休闲的功能。
6
7
8
6. 小区直达通向健康步道的出入口
7. 滨河夜间景观
8. 小洋河标识导向系统
5.4 高效的便捷性
老年人户外活动以康体、交往、亲子、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小洋河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和场所之间的连通性,以及滨河景区的整体氛围和配套设施的舒适性。河两岸的小区新增出入口与健康步道连接(图6),老人们出门就可以到达健康步道,进行康体活动。小洋河健身步道全场2 250 m,串联了建军路、毓龙路、后关路、黄海路四条老城区主路,为这一区域的老人们提供了易达、便捷的舒适滨水空间,提升了滨河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服务功能。
5.5 景观照明
老年人视力随着年龄下降,光照充足可以激发老年人外出的欲望,提高安全感。照明是景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增强夜间能见度的同时,为居民夜晚出行提供了良好活动环境,减少夜间犯罪、暴力事件的发生。小洋河两侧柔和的光线提高了滨水区域环境的安全感和舒适性(图7)。
5.6 健康步道导向标识系统
健康步道的标识系统是通过符号、文字、标识牌等元素形成统一的空间指引体系,辅助人在空间环境中一系列的移动行为[5]。标识系统由黄、绿两个色块构成,内容由步行人物图案、文字说明和空间结构图组成。小洋河滨河标识牌以短时记忆和空间感知为基础,定点规划空间线路,显示了健康步道的起点、终点、所走路程、消耗卡路里量和健康养生知识等内容,优化了滨河空间的指引体系(图8)。
6 结论
小洋河滨水空间的提升改造是盐城场地资源、功能需求和空间形象三者有机融合的过程。结合盐城小洋河流域现状和特点,从使用人群和需求作为切入点,将老年人渴望户外健身活动需求及户外活动方式体现在滨河空间形态布局中。小洋河滨水空间通过整合资源,保留乡土植被、升级游路、串联景观节点、建设栈道等空间提升措施,增加了滨水空间的使用频率,同时激活了该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