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父母代场种鸡群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2019-09-17李玉燕
李玉燕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8-0032-03
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雞嗜血杆菌(Hpg)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此病由Beach 首先报道,De Blieck于1931年初次分离到了该病的病原体,最初命名为鸡嗜血红蛋白鼻炎芽孢杆菌,目前本病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生和流行[1]。我国从1980年起就有许多疑似本病的病例出现,首先由冯文达于1987年在北京分离到细菌。临床主要特征是病鸡鼻粘膜发炎,打喷嚏、流鼻涕,且脸部发生肿胀。鸡群在发病初期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严重影响鸡群生长发育和产蛋能力[2] ,而且在发病后期往往会由于出现混合感染而导致机体消瘦,死亡率明显升高。所以,该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5]。
2019年6月,某父母代场种鸡群从28周龄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听鸡有啰音,咳嗽、打喷嚏,临床鸡只面部水肿,肉垂出现明显肿胀,公鸡尤为明显。临床剖检死鸡发现鼻腔和眶下窦有粘液性分泌物流出,严重者眶下窦含有大量干酪样坏死物。临床种鸡群产蛋率下降30%~40%,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感染。本研究采集临床发病鸡只的鼻腔拭子和眶下窦拭子,进行PCR扩增,对发病原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父母代种鸡群发病确诊为鸡传染性鼻炎感染。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病料 送检疑似鸡传染性鼻炎病死鸡,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典型发病鸡的眶下窦和鼻腔拭子。
1.2 试剂 EasyPure Viral DNA/RNA Kit、PCR反应试剂盒、琼脂糖、TAE均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CR引物由上海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合成。
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分别采集病鸡眶下窦和鼻腔拭子,置于1.5mL离心管中,加入1mL灭菌PBS,放置0.5h后,将棉拭子在管壁上尽量挤干,然后弃至消毒缸内。将浸过棉拭子的离心管充分摇震后,12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于提取DNA。
1.4 样品的鉴定
1.4.1 引物 参照宋敏训等[6]发表的针对鸡传染性鼻炎aroA基因的序列进行PCR鉴别诊断,鸡传染性鼻炎上游引物:5′-TTC CGT TGC CAT TGC ACT C-3′;下游引物:5′-TTA GGC GTG AAG TAT CAG C-3′,扩增的目的片段为887bp。
1.4.2 DNA的提取 参照EasyPure Viral DNA/RNA Kit的说明书,对离心完样品的上清液提取DNA。
1.4.3 目的片段的扩增 以提取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其PCR体系(25μL),见表1。
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2min;94℃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5min,共计35个循环。最后复延伸10min。
反应结束,取5μL 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于紫外光线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2 结果
2.1 采集样品传染性鼻炎的PCR检测结果 10份检测样品中,1、2、3、8号样品均有887bp的扩增条带符合预期大小,4、5号样品为可疑感染,见图1。初步鉴定该鸡群存在传染性鼻炎的感染。
2.2 临床表现与剖检变化 种鸡群产蛋率下降30%~40%,发病严重鸡舍周死淘高达2%。临床感染鸡只精神沉郁,眼睑部肿胀,剖检鼻腔和眶下窦有粘液性分泌物流出,严重者眶下窦含有大量干酪样坏死物。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见图2~图5。
3 结论
对某父母代场种鸡群28周龄时疑似感染鸡传染性鼻炎,采集10份鼻腔拭子和眶下窦拭子样品进行PCR扩增,对发病原因进行鉴定,结果有6份样品均获得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结果表明该父母代鸡群发病确诊为鸡传染性鼻炎感染。为今后鸡传染性鼻炎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Y.M.Saif.禽病学[M].第十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930-939.
[2]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87.
[3] 秦涛.蛋鸡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10):92
[4] 宋勤叶,张冰,周林.混合感染中鸡毒支原体和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24(4):280-282.
[5] 荣光,王东劲,周汉林,等.16SrRNA在兽医病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9(10):45-49.
[6] 宋敏训,陈小玲,牟建青,等.利用aroA基因建立鸡传染性鼻炎PCR诊断方法[J].中国兽医科技,2001,31(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