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玩中画”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2019-09-17郑朋
郑朋
【摘要】玩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孩子通过玩可以初步感知世界,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玩中画课程是逐步解决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画面内容单一,没有情感的普遍诟病,逐渐形成美术素养。在创立玩中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凸显玩中画课程的价值,不断开发和丰富玩中画课程的内容,总结探索出一套玩中画课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关键词】玩中画;课程价值;课程实践;课程反思
玩,是美术孩子的天性和本性,俗话说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孩子可以通过玩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孩子把每时每刻参与玩的过程和体验,类似于文字记录,可以运用画笔进行更加直观的表达。在苏少版美术教科书中就有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方式记录每天一言一行的课程“画日记”。在美术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玩引进课堂,发现玩是解决学生画之无物,画中无情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画出动人优美画面的关键。在探索玩中画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玩中画的课程价值,并梳理出了部分指导策略。
一、玩中画课程的价值
1.积累素材,丰富体验
玩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重要的方式之一。儿童玩的方式有很多种,玩的器具也是五花八门,一张纸、一根树枝、一只球等都可以迅速成为孩子最天然的玩具。他们玩的方式也非常的变化多端,以纸为例,他们可以在纸上画、贴,还可以对纸进行折叠,小小的一张纸片成为学生玩中画的素材资源。学生在与这些天然的玩具“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在心理上储存这些游戏的记忆,他们玩什么就画什么,体验到什么情感就表达什么情感。他们没有了面对画纸的迷茫,更多的是洋洋洒洒地挥笔尽情表达创作的喜悦,用自己顺手的方式记录着玩的快乐。
2.个性参与,创意表达
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获得直接而生动的感性体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断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积淀。在各种游戏中,学生率真地全程参加,忘我地潜心投入,一环套一环地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非常放松、自信、想表达的程度。学生这种身心全部的投入,沉醉于积极参与的游戏中,自然而然为进一步进行表现燃起了兴趣和热情。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的个性体验,恰恰是学生画实事,画真情的关键一步。孩子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会同时得到发展。用各种材料进行对游戏的体验进行个性、创意表达,用构图、色彩等绘画元素抒发着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表达反过来促使学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在下一次游戏中注重更多细节的关注,以便丰富画面的表达。
二、玩中画课程的实践
1.玩中画课程内容的开发
美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玩中画课程开发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把玩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
(1)身边的游戏开发
踢球等体育健体项目,猜谜等益智健脑类等项目,学生身边的游戏数不胜数,然而这些游戏项目,虽然每天在学生身边悄悄发生,却不能勾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需要老師对学生熟知的游戏活动进行提炼,从游戏的名称由来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游戏的规则,动作要领,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游戏活动,做到游戏活动的二次开发。
(2)中华游戏推介
灿烂的中国文明孕育了许多经久不衰的游戏活动,像赛马、舞龙、踩高跷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活动,由于特色鲜明,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由于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媒体了解这些游戏项目。教师可以做好一些传统游戏项目的推介,通过图片识读,组织学生寻找图片视频上的信息,再通过文字去深度了解这些游戏背后的历史形成,发展动态,让一些经典的优秀活动成为学生玩中画课程的鲜活素材。
(3)自发游戏生成
学生日常的许多活动,事先并没有计划和步骤。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游戏活动,游戏的选择显得非常的随机。有时就是同学间的偶遇,恰恰是游戏的开始。或许相约去捡起落在地上的树叶,或许是一起去领副餐等小小的活动。这些活动虽小但非常的生动,属于学生自发的“游戏”活动。学生是这种自发活动的全程参与者,教师如能善于抓住这些玩的契机,就能引导学生画出情感丰富的作品。
2.玩中画课程的操作
传统的教室是有限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教师选择的游戏项目要便于操作和让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要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有表达和创造的意念和愿望。
(1)个体表演
对待一些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游戏项目,有些学生会,有些学生不会。教师可以组织会某种项目的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演。要求其他学生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同学的表演,从动作、器材、想采用的表现方法等角度,引导学生全体、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同学的表演。
(2)尝试表现
尝试表现,重在鼓励学生去勾勒草图,用较快的速度记录最鲜活的感受。启发学生运用熟悉的材料表达内心的感受,让真情实感在画面上流淌。学生可以用线,用色,用塑造等各种美术表现手段,在玩中画,画中玩。
(3)分享反馈
分享贵在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魅力,分享也是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创作上的心得交流。在学生分享作品的阶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本着会画更会说的原则,用语言阐述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的体验,分享自己作品的闪光点和趣点,分享自己是如何将这些亮点运用艺术表现的方法进行表现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角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让同学发现作品中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二次修改的动力。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话题和探讨点,如画面的中心在哪里?画面中还可以去掉些什么?等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分享体验中,享受玩后再画带来的反思。
三、玩中画课程的反思
1.玩中画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美术语言的发展
玩中画,前提是玩,但重点是画,画什么取决于学生的玩,玩什么项目,经历了什么过程,有怎样的情感融入,是对学生美术语言的一种丰富,也是让学生养成玩中画习惯的前提。
玩中画课程关注的目标,是不同年级段的不同达成度。如低年级学生能用线表达游戏;中年级学生能用色彩进行游戏项目的整体表现;高年級学生可以运用综合材料把游戏项目的场景过程表达得更加细致。在表现要求上,不同的游戏活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要求,如踢足球的游戏项目,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画出足球运动的地点场景即可;对待中年级学生可要求在动作上进行聚焦式地刻画;对于高年级学生可要求大场景的和聚焦式都能进行刻画,表现在一张作品上。各年级段之间的衔接,目标要求有梯度,表现时兼顾个体,稳重求进。
2.玩中画课程的终极价值是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美术学科担负的是培养学生可以带得走的关键能力。 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应对智能化社会所必备的创意创新能力。是从学生的玩出发,让学生逐渐习惯独立思维,养成在玩的情境中表达真实情感和独特创意的思维和能力。
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的形成,关注的是学生表达作品的方式。相同的游戏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媒介,相同的表现媒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对于同样是表现轮滑这个游戏项目,常规的表现是用线条和色彩进行轮滑场景的表现,可以表现训练的场景,也可以表现竞赛的场景。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表现,总是显得按部就班,缺乏新意。学生创意实践的素养培育需要侧重鼓励学生去多元尝试。可以尝试新材料,从材料上对活动进行表现,新材料带来的是新方法,比如用彩泥进行表现,在方法上可以是浮雕和圆雕的表现方法。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工具的变化,彩泥的搓、压、捏等不同的表现工具可以丰富形象,让创意更加生动。多元尝试还可以是新角度,对于同样的游戏活动,运用新空间去进行衬托,用鞋盒的空间来表现轮滑的场景,凸显活动表现的新奇,让创意落地生根,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M] .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以“基本问题”探索美术的“大概念”[J] .中国美术教育,201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