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方法的创新探讨
2019-09-17李栋
李栋
摘 要: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同时也是农村教育的难点。一直以来农村教育都存在管理质量较差的问题,并且近些年农村校园的欺凌行为事件发生率不断提升,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关注核心。对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简要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方法的创新,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成因;防治对策
近些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安全以及交往等多种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持续严重化,这也导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难点。虽然近些年农村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整体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學的班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对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方法的创新具备显著的教育价值。
一、学校方面
学校属于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同时保障中小学生可以健康地成长[1]。首先,需要充分做好学校内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黑板报、广播以及橱窗等多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多读书,并以良好的文化素养形成对学生的感染。同时需要采用集中化培训教育,做好基础防范能力以及法律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和麻烦应当找老师帮忙,而不是独自承受。强化对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并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是否可能触犯法律,从而将社会中的法制特征带入到学校中,实现对学生的自我约束管理。其次,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行为。班主任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经常性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借助微信实现家访机制的创新,从而促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良好沟通,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校园欺凌等负面事件的发生。
二、班主任方面
和谐班级环境建设需要从多角度着手,从班级的宏观层面上应当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相互平等关系的建设,构建以学习、成长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应用和谐的班级文化以及鲜明的文化组织结构氛围来感染其中的每一位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班级的构建当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2]。但是对于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大多数属于学习成绩较差、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受教师喜欢,教师对于其态度也比较冷漠。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才有出路,所以教师普遍对留守儿童有偏见。久而久之,因为学习成绩较差、不热爱甚至抵触学习,导致教师的偏见更加严重[3]。对此,“以人为本”不仅是保障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转变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之一。“以人为本”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非常重要,留守儿童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发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希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认可。对此,班主任需要积极应对,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鼓励性评价,不断鼓励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留守儿童,在平常对待时应当积极、正面,可以与学习无关,但是需要与品格、情感等相关,可以提出“穿着好看”“来得真早”等,在学生成绩或学习态度方面改变时应当及时发现并提出表扬,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态度便会得到显著的改变,不仅实现了课堂氛围的改善,同时对于留守儿童的转变还提供了一定帮助。
三、家长与社会方面
首先,家长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家长方面需要与学生保持畅通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应当有意识地改善和不断优化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都应当积极了解和正确解决。例如,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指导孩子应当怎样处理问题,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与自己等思想理念,意识到自己遭受欺凌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及欺凌他人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等[4]。家长方面需要与学生形成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指导学生更好地遵守规矩,同时需要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控制,规避对孩子形成任何冲突伤害,对孩子提供规则教育时也需要对自身进行严格管理,要求自己也必须履行规则,做到榜样教育,从而减少孩子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其次,社会方面应当维持高度关注。社会层面上需要积极构建一整套以关爱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在社会中呼吁各界做好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构建一个以社会为范围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以及救助保护性机制。政府需要强化对校园及其周边的监督与保护,尤其是社会青少年对于学校的危害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杜绝,及时将校园周边的各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剔除,例如为学生提供香烟的商店应当及时处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点话题,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结合各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个行业的努力,有意识地强化农村教育整体环境氛围,同时积极改善和创新各种教育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持续的生长环境,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整体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吉园依,张宇,殷菲,等.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及其与自尊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20(2):53-56.
[2]杜晓晴,周小舟,邓雨薇.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以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1(42):155-156.
[3]袁书华,邢占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福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4(9):233-234.
[4]杨剑,胡乔石,杨环.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8,31(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