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中“脩”、“修”释义疑虑的思考
2019-09-17张燕
张燕
【摘 要】对于“脩”“修”两个字,不同的辞书有不同的概念。作为古今字,它们大部分的释义是相通的。但是在《汉语大字典》与《古代汉语词典》里,两个字的释义略微不同。本文从《汉语大字典》与《古代汉语字典》出发,探究文言文教学中“脩”与“修”义项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脩;修;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54-01
《汉语大字典》中,对于“脩”概念是这样的:1、许慎的《说文解字》:“脩,脯也。从肉,攸声。金文脩字从食,攸声”,即脩就是干肉的意思,这也是脩字创字时的本义。《正字通·肉部》中:“脩,肉條割而乾之也”,即把肉切成细条晒干,就是脩,也就是干肉。在《论语·述而》中也出现了“束脩”的字眼,“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曰:“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於人,无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束脩”即是学生送给老师的酬金。2、“脩”通“修”,两者为通假字。在《字类补·肉部》中“脩与修通”。《诗经·小雅·六月》:“四牡脩廣。”毛传:“脩,长。”但具体的使用情况,《汉语大字典》并没有做详细的举例(因为主要是辨析俢、脩两字相通的意思,所以对于两字其他的义项本文暂不作举例说明)。
对于“修”的解释如下:《说文》:“修,饰也。”1、修饰,装饰。“美要眇兮宜修”;2、修理,维修。3、整治、办理,“乃偃武修文”;4、修建;5、设置、置备6、编纂,书写;7、推举,论列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脩”的本义是干肉,且只有“干肉”这一本义,其他的引申义都是“修”字的义项,即通“脩”。对于这样的解释,每个义项我们都可以用文献资料来证明。如:
井甃无咎。脩井也——《周易》 脩:通“修”,修理,治理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脩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墨子》 脩:通“修”,学习和锻炼
天命脩短,故非所计,政当无复近日事不?——《世说新语》 脩:通“修”,长
尚法而无法,下脩而好作,上则取听於上,下则取从於俗。——《荀子》 脩:通“修”,整治,治理
还有很多文献资料,在此也不一一举例了。根据《汉语大字典》的释义,除了“脩”、“束脩”是“干肉”这一意思外,其余的意思全是来自于通假字“修”。即古人为了读写方便,又造出一个音同的字来替代,“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对于这种理解也明白易懂。
但是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字典》中“脩”是这样解释的:1、干肉;2、泛指干枯,如《吕氏春秋辩士》:“寒则雕,热则脩”。3、善、美。如“恐脩名之不立”;4、高、长。如“邹忌脩八尺有余”;5、学习、研究。如“蒙少不脩书传”;6、撰写。如“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可以看到《汉语大字典》“脩”的释义与王力先生的释义有相交之处,同时也与“修”有相交之处,且在此处王力先生并没有注明两者为通假字,尤其是在义项5与义项6中,作为引申的意义,似乎难以从中看出“脩”字是如何由“干肉”这一义项演变为类似于“善、美”、“学习、研究”这样的义项。
再来看看王力先生对于“修”字的解释:
修:息流切,字亦作“脩”,1、修饰,修理。“四海会同,六府孔修”;2、长,高;且王力先生又特殊辨析“脩”与“修”,即“修是修饰,脩是肉脯。汉隶以后,修饰的‘修多混作‘脩,但肉脯的‘脩决不作‘修”。通过王力先生的“脩”与“修”释义的对比,发现了有疑虑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脩”是本字,“修”是今字,但是,王力先生的关于“脩”“修”的解释不是很准确,相对来说有点混乱,尤其是对于“脩”的释义。如:
郑人脩城。进复围之。——《春秋左传·宣公》 脩:修理
昼以访问。夕以脩令。——《春秋左传》 脩:撰写
貄脩毫。貙似狸。——《尔雅·释兽》 脩:长
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脩礼物与贾代儒。——《红楼梦》 脩:干肉脯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离骚》 脩:善,美
脩身践言。谓之善行。行脩言道。———《尚书》 脩:修饰/学习,研究
两字作为古今字,一个产生在前,一个产生在后,且后者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以采用《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即“脩”的本义是“肉脯”,这点在《古代汉语字典》中也有详细说明,但是其他的义项都是通“修”的,例如“学习、研究”、“撰写”等,其应归属于“修”;对于“长、高”这一义项,两字都可以。“脩”的本义是肉脯,即把肉切割成长条,可以引申为长的意思,肉条要挂着晾干,也可以引申为高的意思,这个解释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学习、研究”等,未免过于牵强。虽说古人为了读写方便,创造出一个音同的字来代替,但是现在来理解与解释这些字的时候,应该站在历时角度进行分析,区分本字与今字及其释义,这样才对汉字的发展演变有宏观的概念。
比如“取”“娶”两字,“取”字在前,有表示娶亲的意思,后人为了读写方便,又创造了“娶”字专门表示娶亲,而“取”字的意思则越来越广泛,现在我们写“取亲”的话,那肯定就是错别字了。所以,同样对于“脩”“修”二字,也应作此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宜采用《汉语大字典》的释义。
参考文献
[1]李荣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东汉]刘熙.释名[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4]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北京:崇文书局,2010.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