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道
2019-09-17谢朝丹
谢朝丹
【摘 要】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九届阅读大赛上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通过各种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知道语言形式使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基于以上的认识,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言意兼得的几条最佳入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言意兼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16-02
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对“言意兼得”颇有研究,他指出所谓“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而所谓“言”,则指的是语言形式,不仅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还要关注文本的言,更要揣摩文本的意是如何通过言来表述的。可见,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其实就是要将理解与运用相互结合,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一、繁花渐欲迷人眼,课改现状探析
在经历这几年课改来,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追求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课堂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预设的问题一个个抛出来,预想的美句一段段倒出来,预搜的资料一个个抖出来,学生发言虽不乏精彩,但却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变成“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
1.工具性的弱化。
曾几何时,笔者听一堂六年级课文《一面》,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回忆导入,感情延续。教师播放鲁迅去世时的视频。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的人来追悼他,了解了文章故事背景。最后才默讀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在感情升华中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这这堂课中,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运用,过度地利用视频拓展文本情感,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根基。
2.人文性肆意追捧。
一位教师在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时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环保主义教育,教学以“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让孩子联系生活,从小乌龟身上联系出“爱护小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思想感情,致使文本的解读单一狭窄,阅读思维缺乏必要的高度。
3.非语文的掺揉。
例如笔者教《颐和园》时,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的课件,当我将这些图片一一呈现给学生时,课堂上一片惊叫;更有甚者,说皇帝住的地方真好,若自己是皇帝这就好了。由此勾起了某些学生非语文品质思维,走到教师期待的反面。
二、拨开云雾见本真,探寻“言意兼得”的最佳入径
纵观当下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基于文本本身的语言,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理解、积累运用的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贴着孩子思维的翅膀飞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既得意,又得言。
1.意浓时,言疏泄。
若文本内涵丰富,语言形式多样时,通常我们的做法是从内容到形式。对小学生来讲要首先关注意的表达,即文本内容的理解,没有内容的彻底内化,无言可谈,只会言意尽失。不过,对意的探究也应该适可而止,不可过分挖掘,而言的探究紧跟其后,从内容到形式,从得意再得言,这是二个相对独立的阅读层面,但又是相辅相成,最后又融为一体。或迁移运用,或积累背诵,或在文本语言中细细体味,实现“言意兼得”的效果。
2.意浅时,言别致。
人教版的很多文章,意思浅显容易理解。面对这样的文本,学生理解起来应当不难,我们就可以将教学的着力点投注到“言”的探究上来。教学中,完全可以从“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探究语言规律。
【案例】:《猴王出世》中有一段描写: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文本理解对高段孩子来说并不难,初读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很多学生会发现文本是对对子的形式,通过反复诵读,尝试把它变成白话文,感悟美猴王勇敢、野蛮、顽皮的猴性,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样让学生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形式,为今后的练笔训练提供了借鉴,外化了言的升华。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言意兼得”的最佳策略
1.关注语言的直接呈现形式上。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要想在语文教学上让孩子真正有所感触,有所感悟,文本与心灵碰撞的绝佳途径就是诵读。有时候可以通过诵读,可以把语言的外在特点,如押韵、句式对仗等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有时候,读着读着,文本形式上的秘妙,话外之音、前后对比等一一再现。然而朗读点的选择在得意得言上至关重要。以读为本不等于一读到底。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笔者就采用找朗读点的方法,利用投影出示句子,教导学生‘石头似的这部分语速要快,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反复读,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关注在语境中。
在词句品悟中受感染,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以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决定”和“决心”两词能否互换为例。老师抓住“决心”这个词,带领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在老师“挖井式”的步步追问下,学生走入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心,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心和勇敢也就有了准确的感悟。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正是语文这门课的基本性质,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用言意兼得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让孩子们得到智慧的滋养,情感的浇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高的人,让我们行走在言意兼得的语文路上。
参考文献
[1]钟明.《浅谈“本色语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
[2]何惠玲.《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西江教育论丛.
[3]杨在隋.《呼唤本色语文》华中师范大学.
[4][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5]万明华.《小学语文“功能教学”实验策略》江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