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2019-09-17阿依古力·依明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妇女在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既是一个长期课题,也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随着新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日渐凸显。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新疆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及意义,以及通过近几年努力取得的成效,阐示了未来妇女发展道路和任务依然漫长而艰巨,必须找準提升未来妇女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关键方向。
关键词 妇女 乡村治理 作用发挥
作者简介:阿依古力·依明,中南民族大学民社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89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妇女都是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妇女发展也是一个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妇女在转变观念、重塑自我的嬗变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为妇女带来更多的则是机遇和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地区妇女群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她们不仅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成为了乡村治理的实践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一、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及意义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依法保障和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加突出妇女群体的社会诉求,这不仅涵盖了政策的指导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意义,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体间的关系伴随着这种多元化而产生更良性的发展路径。其原因在于:妇女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作为家庭内部的生产者,其社会作用和贡献率相对隐蔽,在社会发展中属于公众视野的“盲点”,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发挥相对于“个体家庭”作用容易被弱化。因此,重视和提升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整个社会发展道路的内生性需要,稳定了一个妇女,就稳定了一个农村家庭:一个妇女发展了,就意味着一个农村家庭进步了,这是从一个小家庭扩展到一个大社会的递增过程,也是社会治理延展性和融合性得到加强的提升过程。
关注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女性的发展是民族繁荣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标尺。针对目前新疆农村地区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凝心聚力脱贫攻坚的具体区情,确定了脱贫减贫工作的“棋眼”在农村,而准确把握“棋眼”的关键应在女性;2.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高女性全面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3.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所在;4.是摆脱事实上的不平等,打破女性天然的局限性、赢得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根本要求;5.是实现代际传承,人口再生产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新疆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为了实现新型乡村治理,新疆农村一改以往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因地、因村制宜,以提高乡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将提高妇女作用发挥放在了乡村治理工作的重心之中,由点到面、积极联动,多思维、多渠道、多方位地全面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妇女群体的能动性,扎实推进了广大妇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中的积极作用,切实让妇女的作用落到了实处,助力了新疆总目标进一步的实现。
(一)加快推进了“家庭婚姻纠纷调解+处理好‘三个关系 +妇女权利意识=家庭稳固”工作体系
通过政策宣传、耐心疏导,推动沟通交流、化解矛盾,稳定家庭,培养和提高广大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建立了监测、评估机构,及时发现、分析和化解问题。在人员培养方面,加强了对“妇女工作部”的建设,大力培养乡、村两级的妇女工作专职干部:妇女主任、乡村妇女干部、妇女志愿者、爱心妈妈、人民调解员。从这个工作方式上看,以前农村妇女的社会活动更多是囿限于家庭内部、亲戚、邻里等小型内部的交流,而现在的乡村妇女工作网络则为广大农村妇女拓展了更大、更远,更多也更复杂的社会关系范畴,交流从空间的距离性、方式的元素性被无形的扩大化,被网络化,妇女们传统的相对保守、平静的社会交流方式正在悄悄地被更加多元化、社会化的方式改变着、替代着。
(二)推进了“双向教育”,倡导崇尚文明新风尚
通过妇联协调组织,通过开培训班、书籍发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种植养殖、编制刺绣、电商、家政服务等技能方面的学习,提高了广大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增强了她们主动融入社会,主动完善自我、主动引领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结合制作和征集弘扬家庭美德、家风家教微视频、电视短片、动漫、征文等多元方式及内容,进行展映展播和有奖评比活动,在农村社会中大力弘扬明事知礼、勤俭持家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引导农村妇女思想有提升、精神有安慰、生活有关心、生产有帮助、维权有保障,使广大妇女重塑自我,提升对自我的认识。
(三)重视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妇女工作体系
重点开展“四观教育 ”,通过远程教育视频授课、农牧民夜校等形式,组织妇女群体接受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家庭教育、脱贫攻坚增收致富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妇女群体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法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形成了“提高能力素质+崇尚文明+‘四自意识=新时代妇女”的工作体系,把妇女“半边天”作用贯穿于于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另外,结合推动妇女学习技术,提升素质、改变思想,通过产业转型来带动经济发展,以实际效益来激发妇女群体的内生动力,改善了妇女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她们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积极投身其中,脱贫致富,改变生活。
(四)法制教育与文化引导相结合,提升妇女群体法制意识
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如农民书屋、社区书屋、妇女之家)等载体,将文化活动融入妇女的生活,培养了妇女自我解放意识,并通过广播电视、两微一端、政府网站为平台,加强对妇女们的法制观念教育: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开展《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宣讲,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向妇女普及法律法规,来提升妇女自我维权意识和防范能力,并按照“应援尽援”的原则,加强了妇女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引导妇女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并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倡导现代文明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创造健康、文明、科学的社会风尚。
(五)构建妇女心理疏导体系,搭建“妇女连心桥”
通过在各乡镇、村(社区)设立了心理疏导室,并由司法所组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老师,以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视屏系统为依托,直接对广大妇女开展心理疏导培训;同时,也积极组织培养农村妇女自己的“草根心理疏导员”,对身边的广大妇女进行说教和咨询服务,通过“妇女心理疏导+(文化引导+逐人引导+教育引导)+自我解放意识=安心生产生活”的工作模式,搭建了“妇女连心桥”,从思想、情绪、生活、情感等方面对妇女进行心理及情感疏导,逐步引导农村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缓解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强其生活自信,逐渐适应社会、逐步完善自我,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阳光健康生活,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六)以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大力开展融情活动
牢牢抓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条主线,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通过新型载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融情活动,从“五个融入”(思想融入、情感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教育融入),通過拉家常、谈变化这样“包谷馕”式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妇女与法”“妇女与家庭”“妇女与就业”“妇女与健康”“妇女与安全”“妇女与教育”等专栏专题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尤其让妇女勇敢坚定地站定立场、表明态度,带领家庭成员明辨是非、远离宗教极端思想,回归世俗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家庭、影响子女,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疆农村的各个角落营造了浓厚的妇女工作氛围。
(七)以典型示范带动,引领新的生活理念
由民宗委牵头,打造了一批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示范点、纪念馆、职业技术学校等,目的是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领作用,通过“四带”(即一般户妇女带动留守妇女;女性农牧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带动一般妇女群众;驻村女干部和村干部带贫困家庭妇女;先进模范妇女带动思想保守妇女)这样的方式,旨在以帮带关系为引导和督促,培养被帮带群体形成正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调动起最大范围和数量的妇女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来,并广泛增强农村妇女主动融入社会、主动完善自我、主动引领新生活的理念,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八)建立权利保障孵化器,畅通诉求渠道
农村是一个相对较小社会组织形态,其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家庭的稳定对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女性作为家庭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其存在对于农村社群结构的稳定特别是存在流动人口的社会结构的稳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疆农村地区建立了“妇女保障机制孵化器”,目的是以政府为引导,结合外部干预与培训,不仅帮助广大农村妇女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而且也能通过基层政治发展的良性运转乃至通过正规的沟通、疏导渠道产生联动作用,让她们了解社会治理和权利参与的重要意义,帮助农村妇女乃至全部农村生产劳动主体建立起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动能体系,保证政策实施的顺畅性和持续性。
三、结语
通过对新疆农村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及目前取得成效解析,笔者认为当前的成效是可喜的,但是未来的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任务是艰巨的,尤其是未来在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道路上,应重点关注“三赋”:1.赋义:即妇女的社会治理的着眼点并不能仅仅放在家庭和社会这些外部因素上,而是应该全面的测量和审视和制约影响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并发挥其半边天作用背后隐藏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包括农村妇女自我价值的定位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2.赋权:由于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的社会性别差异,农村女性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其地位和权力往往被界定在“从属”的认知范畴,难免由于认知的失范而将问题还原至女性自身,进而制约其社会参与的比率,因此,要以政策为导向,更多更深地向妇女群体倾斜,尤其是地位和权力的禀赋对于女性发展至关重要;3.赋能:由于主流认知价值的偏离,妇女群体的自身能力往往被禁锢、压抑。因此,应将研究视角也放在农村妇女的赋能上,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全面增强广大妇女群体的综合能力发展。
可以这样认为:这“三赋”相当于一个生态链,通过能彼此的协调和联动,不仅将广大农村妇女生活和发展的环境激活,同时也通过一种持续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相互动能促进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注释:
“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夫妻关系、处理好婆媳关系、处理好“两托一教”关系。
“四观教育”即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