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2019-09-17吴玉玲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社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社会矛盾高发频发,另一方面,治理难度大大增加。问题是创新之母。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在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厚度、高度、力度等“四个度”上下功夫。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挑战 创新 “四个度”
作者简介:吴玉玲,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建设的根本方向,也为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城鄉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聚集群众的基本载体,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直接关系与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担当“不忘初心”的根本使命,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挑战
当前,当代中国已迈入新时代,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治理也发生深刻演变,面临新的挑战。
(一)居民流动频繁,社会矛盾频发
我国城镇化率于2011年突破50%,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未来还将有一大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更高愿望诉求的交织叠加,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爆点增多,对如何满足城乡居民更高期盼,如何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社会,增加治理难度
另一方面,社区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治理难度大大增加。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区类型从过去的以街道、单位大院和农村为主转变为各类商品房小区、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新型农村社区等社区类型,同一社区的很多居民之间互不相识、素无来往,邻里关系基础薄弱,沟通协调不确定因素增多,社区认同感不强,对如何提升社区凝聚力,构筑和睦邻里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措施
问题是创新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总思路,努力在提升社区治理“四个度”上下功夫。
(一)彰显亮点特色中回升社区治理温度
社区的温度是对社区文明、服务、认知水平的一种抽象演绎与综合考量。有温度的社区,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幸福温暖,并不断从内心深处激发人性的力量。城市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加速了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加剧了遭遇困境人们孤立无援的无助感。尤其迁移进城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仿佛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根,迫切需要社区的温度社区的温暖。现在一些社区建设治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千篇一律,要么一哄而上搞人有我有,在贪大求全中挂一漏万;要么追风赶彩搞政绩优先,在脱离实际中丧失社区人本活力与凝聚力。城乡社区千差万别、基础不一,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必须围绕回升社区温度这个现实课题,多在健全民生服务功能、矛盾疏导排解功能上出实招,多在立足实际挖掘特色亮点、增强社区凝聚力感召力上见真章,切实走开社区特色治理之路。我国城乡社区十几年建设发展经验表明,扭住了特色,就找到了社区建设治理的活力之源;紧扣着温度,就把住了社区建设治理的根本之魂。
(二)在传统赓续创新中培植社区治理厚度
社区的厚度就是社区的文化涵养,是社区的内核和软实力。文化是最高的力量,文化洗礼是最高层次的治理。纵观中华五千年,历经朝代更替兴衰,唯独中华文化没有断线,而且在各种文化侵袭中不断融合壮大。社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土壤与触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其传承于历史和传统,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色;其次是时代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所释放出的正能量;最后是区域性,由社区居民共创、共享的草根文化、大众文化和乡贤文化。这三项基本特征一体三面,共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治理的隐形实力和重要推手。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和创新,强化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感,让这只“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出看得见的作用。
一是要住得进“乡愁”,以居民群体结构为依据,有效弘扬家园文化、乡土文化、邻里文化,让高楼大厦里住得进“乡愁”,使城区居民听得到大杂院式的笑声,能找得到精神家园之根。
二是要用得上“乡贤”,最大程度地吸引“乡贤达士”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执行,充分发挥德行高尚人士在风化教习、社俗社规、谋利桑梓、民生改善、邻里调节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独特贡献。
三是要看得见文化。重塑社区文化,绝不是建个牌楼立块碑那么简单。要坚持文化引领,注重社区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全覆盖,采取各种有效载体和手段,讲好社区故事,教正社区声音,培塑社区形象,激发居民建我社区的自觉性和爱我社区的自豪感,让文化成为社区的精神主脉和鲜明印记。
(三)在融入社会转型建设中抬升社区治理“高度”
比肩发达国家精品社区,除却社会制度、人文管理、经济基础等因素外,我们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在信息化治理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还停留在“朝阳大妈”式治理层面,严重制约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开阔视野,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因地制宜地创新方法手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上层次上台阶。
一是要坚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把握机遇。當前,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行业布局归整重塑,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及时洞察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给城乡社区治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善于见识机遇,善于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腾笼换鸟”、产业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社区布局调整和社区治理信息化转变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服务半径,努力推进从“亡羊补牢”式管控到“未雨绸缪”式治理的转变。
二是要在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借势发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未来中国城乡现代化建设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要认真研究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法规,尤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吃透政策利好边界,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普惠面,为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突破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要在科技杠杆的撬动下提升层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治理力,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治理信息化。要围绕精细化、精准化,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治理网格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推进社区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打通服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群众诉求建议及时准确掌握,社区矛盾问题双向互动解决,靠信息技术手段释放和解放社区治理活力。
(四)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强化社区治理力度
从一切权利归农会,到人民当家做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当中,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主体和主人。共建共享共治,既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特征,又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鲜明表达。当前,因倚重行政主导造成社区人少事多、不堪重负的矛盾加剧,因超越职能造成社区治理“接不住、管不了”的问题增多,因来源不足培训不足造成社区干部德不配位、能不称岗现象,对此,必须尽快补齐短板,为社区治理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要引导多元参与。强化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理念,探索从社区治理“为大家”到社区治理“靠大家”的有效路径,真正汇聚起社区治理的合力。同时,强调多元参与不是削弱行政主导,对公民和组织的授权赋能,也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引导和管理。
二是要优化职能配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的“一线阵地”和重要窗口。要依据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和社区治理现实需要,进一步理清社区工作界面,优化治理职能配置,促进职能下放和把资源下沉,赋予社区在治理方面更大的协调权、管理权和建议权,让社区治理真正成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桥头堡”。
三是要建强社区队伍。社区岗位直面群众、琐碎繁重,对能力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担当的宽肩膀,又要有成事的真本领。要加强源头培养,像扶贫攻坚“第一书记”那样培养配备社区干部;要强化岗位锻炼,加强做一线工作的专题培训,提高干事创业本领;要激发干事活力,健全选拔使用和督导问责机制,始终保持社区干部的创业激情和对人民群众的鱼水真情。
三、结语
城乡社区治理创新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关部门和个人要想能够在相关工作中做出一定的成绩,就要能够坚持政府治理的主导地位,并且要能够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针,还要能够将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将居民需求作为正确导向,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的法治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水平,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静波,周亚权.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北京农村社区类型与社区参与[J].新视野,2018(6):81-88.
[2]陈晓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湖湘论坛,2018,31(6):41-49.
[3]陈岳堂,李青清.基层治理制度变迁逻辑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协作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9(4):157-158.
[4]黄意武.以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城乡社区协商发展[J].中州学刊,2018(9):77-82.
[5]李志强,张一彦.精英"依附式"生态社区治理的探索——基于陕西袁家村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4-92.
[6]王木森,唐鸣.社区治理现代化:时代取向、实践脉向与未来走向——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政策-实践”图景分析[J].江淮论坛,2018(5):126-133.
[7]许晓星,郝天聪.社区治理新趋势下的社区教育路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8(7):113-118.
[8]王江伟.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基于"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的多案例分析[J].求实,2017(12):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