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
2019-09-17田仙兴
田仙兴
摘 要: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将“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结构的基本构成,鼓励各个学科任课教师积极借助学科实践解决知行脱节问题,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做好准备。其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德育为中心的课程任务,更应该以综合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德育体会,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实践主题、充分开发乡土化德育资源、保证学生的体验是自主的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策略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只需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内聆听教师的理论讲解,然后在课后完成知识记忆活动,进而在作业练习中生搬硬套即可。然而,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程序并不能保证学生及时将德育主题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即便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取得高分也并不代表着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则会严重违背在初中学校教育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来意图。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德育体验中所接收到的德育认识会深化他们对课程理论的认识程度,而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切实优化德育质量。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来解决知行脱节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总结实践感悟。
一、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实践主题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从現实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烦琐,且耗时耗力,开放程度较高,难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流程、主题内容与教学周期,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准备来减少实践意外,保证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如在“敬畏生命”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就认真观察了本班学生对“生命”一词的认识,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能够按照“敬畏生命”一课知识做出解答,但是自己的德育认识是十分肤浅的。因此,我就鼓励本班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探访患有身体残疾与重大疾病的患者,聆听这些人对生命的渴望与希冀。待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要积极反思自己的生命观,理解生命的不可抗力与不可逆等特征,修正自己的生命观。
二、充分开发乡土化德育资源
乡土化的德育资源是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保障。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提出了由国家、地方与学校共同管理课程结构的具体政策,鼓励各所学校根据本地资源与学校教学环境来推行特色化教学之路,以校本课程来补充教材内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开发乡土化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感悟。
如在“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就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区服务,在自己生活的社区范围内担任义务劳动者,向社区物业与公共服务平台专业人才学习,体会这些社会服务工作者每天要处理的事务与问题,积极为社会服务,感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补充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本轮义工体验,初中生能够明确社会与自我的本质关系,了解“亲社会”概念的具体含义,同时还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秩序,避免给社会服务工作人员添乱。
三、保证学生的体验是自主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为基础,任何强加给学生的德育观点如果不能取得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同,则难以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注意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确保学生的德育体验是真实的、丰富的,引导学生自主汇总与展示德育感受,促使学生自觉改善个人行为意识。
如在“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教学结束之后,为了增强本班学生的集体认同感与荣誉感,我让本班学生当家做主,从班级生活的各个层面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从纪律、卫生、活动、学习等层面明确集体与个体的具体关系。在本轮实践体验中,我将6个学生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从自己期待的班集体生活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然后再让各个小组相互讨论、补充与完善,最终形成班级管理方案。最终,我会引导学生从集体与个体和谐共生这个角度出发,分析每一条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结合专业建议作出调整,将其作为治理班级的一般方案,由此培养学生维护集体荣誉的意识。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系着初中生的思想认识与精神财富,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以丰富的实践体验来落实我国以德树人、科教兴国的政策,促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借助教育力量达到优化我国国民素质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董甜甜.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2]丁紫俊.初中《道德与法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