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2019-09-17张美霞
摘要: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完善、体系不全面、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烈等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借鉴山西大学商学院的做法,即:“一个分层”——在学院下设“双创学院”,将“双创”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两个保障”——保障双创学院教师高素质,保障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三个实现”——实现创新创业过程全覆盖、双创能力全提升、双创项目高质量。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77-03
一、双创目前面临的问题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201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所有高校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近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学生个人成长的有效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创业思路,实现创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学生等特点,探讨出了不同的双创模式,每种探讨都有其可参考性。如李丽提出的“四创”式(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意识推进路径模式,屈慧洁从创新创业大赛角度提出双创教育应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整合了各类资源,努力拓展双创业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双创教育发展。
(一)双创教育理念定位不够准确
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教学安排及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调整。比如,将创业课程添加到大学课程里,并对以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了调整。然而从教学效果而言,差强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流于课程形式,未能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一些应用型高校,未能将之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加之学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项工作在发展中存在信心不足、发展后继无力等问题。
(二)双创教育指导规划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崇创新教育,但中国真正进入大众创业时间也是在近五年。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传统的教学设计为主,重视理论课程的讲解及专业课的提升,而不太看重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培养。所以这一局面就导致了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缺陷,教师没有充足的创业经验,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开展教学工作等环节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双创教育规划。加之我国的双创教育进度较慢,课堂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探索,在考核机制的设置中也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这种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也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多停留在创业计划书设计及产品研发等阶段,真正投入市场产生经济价值的并不多。
(三)双创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全面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范围内开展了相关的创业培训课程,如GYB(产生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等,但这些课程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各高校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及教学侧重点,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难免代入原有的教学模式,未能及时改变调整,形成独特的专业完备的双创教育指导规划。另一方面,双创教育涉及的学科较多,范围广且内容繁杂,如创业讲师需要具备管理、经济、会计、法律、人力、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教师的专业背景决定其无法面面俱到,这就会导致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与学生精力有限相矛盾,不能开展深入的创新创业后续支持及跟踪服务。
(四)学生主动创新意识不够强烈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主要因素。高校更注重教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高校关心教师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及自我动手的能力,这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上当前90后学生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生活中未经受磨难,缺乏挑战自我的精神,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课程学习而非实践锻炼上,未能将双创教育与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主动性不强,产出不明显。
结合出现的问题,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致力于双创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笔者将之总结为“一个分层、两个保障、三个实现”。现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一个分层
山西大学商学院实行“一个分层”即在学院下设“双创学院”,将“双创”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分层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2014年下半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正式启用面向大三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训(GYB),这一培训丰富了学校的就业、创业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从顶层设计上着手,进一步细化了这一工作。目前,这一分层主要体现在:
(一)从学院层面,建立双创学院,规划建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双创学院的建立,有助于学校系统、规范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這一平台的搭建,将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学习,加强彼此间交流,探索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吸引更多同学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在这一层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将原有的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分离,归属到不同的部门,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创业过程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两者在功能上进行了明确划分。双创学院主要负责全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及校友论坛等,它与教务处相配合,形成全盘考虑、齐抓共管的局面,将双创工作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配套的专门机构以便于工作开展。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就业课程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这一分层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及意识培养,开设GYB创业意识培训课程,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则以理论学习、实践动手能力、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向,开展商业计划书策划比赛、创业营销活动周、项目研讨等活动,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加深校企合作,提早让学生接触实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从系部层面,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摒弃以往的创业教师与专业课老师各司其职的现象,在专业课上老师会将两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专业出发寻找创新点,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对专业课的学习,也能够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同时真正将创业过程中的激发的想法落到实处。以外国语学院学生为例,学生的专长是语言类,专业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桥梁,将创业教育中重要的元素与专业结合,那么在创业过程中发掘企业想法首先从专长入手,学生可以考虑开设幼儿英语培训、中小学英语辅导、小饭桌等与专业特长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而这也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此同时,专业教育也能在改革创新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从辅导员层面,做好学生的“向导”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工作等。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辅导员的做事态度、价值观念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大赛。要关注大赛赛事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辅導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团队组建、项目选择、过程实现等方面要及时跟踪,对有想法的团队要以支持为主,提供中肯的建议;鼓励绩效较差的团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漏洞,改进项目。其次,及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心理咨询。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现实落差大等特点。无论是对创业学生还是准备创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要客观对创业进行分析,分阶段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创业失败的学生要引导其正确面对现实,分析失败原因,尽快走出人生低谷。
三、两个保障
(一)政策上多措并举,保障双创学院师资队伍积极投入
学院通过多项渠道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
一是提供了专门的实验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楼来面向全校师生,并专门将创新创业项目设置为学生在校的必修学分,定期向全院征集大型创业项目,在学分置换及积累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实现人性化管理及弹性管理。如: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学生设置创业项目跟踪扶持指导活动等。
二是强化组织管理,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并将双创学院划归为教学部门,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及培训心得分享。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共同制订适合学院发展的创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考察评价机制及课程整体规划等。
三是效仿西方创业成功案例,为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如允许教师从事企业研发及经营活动,并对其创业成果进行奖励,激发教师的创业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择业观念。
四是加强学校间、校企间联合互动。一方面尝试吸纳外校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课教师加入本校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中,邀请省内外知名培训专家对培训讲师及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理论研讨,同时鼓励专业课老师主动承担此项工作,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采取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共享的双赢模式来打造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创业师资团队,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综合性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在双创活动中企业是最具发言权的,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战学习,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深层次辅导;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经营全过程,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及挑战有更深层地认识,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学院专门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新创业教材研发、课题研讨、项目及基地资助、创业奖学金等,刺激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业工作中,确保其经费投入。
(二)课程上创新理念,保障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
在这次调整中,学院对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调整,加大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将其作为独立的学生培养模式,既与学生专业挂钩,又区别于现行的就业创业工作,改变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面向对象,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着手进行创业意识培养,这样,在大学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在教学环节,要缩短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增加实验环节,加快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在实际过程中,改革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课程设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划定创业教育2学分,制定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挖掘各专业的创业资源,开设不同比例的创业必修课及选修课。
二是在教材编写方面,一方面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教材内容,另一方面组织校内外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及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编写,制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逐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教材。
三是建立创业档案并制订因材施教的创业培养计划,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通过适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能够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或兴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三个实现
(一)实现创新创业过程全覆盖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各种资源,建立了完善多样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知识完善、技能实训、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创业培训、创新风暴、孵化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过程全覆盖,用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作用于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创业实训平台及活动展示空间,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指导与创业帮扶等服务,做到了政策、产出、学习、研究、适用于一体的全面合作形式,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实验实训技能平台。
(二)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全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创新性教育,其中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技能的提升等,都从不同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既强调专业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再是沉浸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更好地領悟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现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及面临的挑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实现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创业经费的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举动都着力于提高项目质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结合专业开展扎实有效的创业项目。近年来,我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屡获校级、省级、国家级奖项,我院也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育人,作为应用型高校,它真正践行了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创新创业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新的实践模式,是一项长期规划。为加快发展,应用型高校应着力做好“一个分层、两个保障、三个实现”,使其服务于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形成集教师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方敏.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2).
[2]辛华,韩婧怡,徐晶.关于完善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8(12).
[3]崔铭,许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咨询,2019(2).
[4]张换平.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化工,2019(4).
[5]舒寅辉,张东明.探析“众创”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9(3).
[6]李丽,郭德伟,张文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推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
[7]屈慧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23).
作者简介:张美霞(1981—),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