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价值观与传统义利观辨析
2019-09-17边文婷
摘要:在分析传统义利观与诚信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传统义利观为现代诚信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诚信价值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辩证继承与新发展,在实践上覆盖了国家、社会、政党与个人四个层面;要贯彻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使诚信在以优秀传统义利观为根基的土壤中蓬勃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诚信价值观;传统义利观;辨析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45-03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赋予传统义利观新的时代内涵,诚信价值观在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国家、社会与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皆离不开诚信这个根本。因此,要辩证地继承优秀传统义利观,不断完善诚信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传统义利观与诚信价值观的内涵
(一)传统义利观的内涵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颂扬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在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的今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诱惑,个别人似乎忘记了长久以来成为中华民族共识的诚信品德。从这样的现象可以看出,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客观环境中不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冲击,这种不正确的意识形态大多为受重商主义与功利主义影响的错误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人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舍生取义,但并不排斥谋取正当利益。墨家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贵义重利,极为重视利,而且也是很注重义,认为义和利并非相互反对,而是统一的,利就是义。墨子所说的利,都是“人民之大利”“民之利”“天下之利”“国家百姓之利”。儒家的重义轻利与墨法的贵义重利,构成了传统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时代,传统义利观中富有生命力的精髓为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渊源,在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结合后,形成了完整的社會主义诚信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其内在要求是要保证义利观的辩证统一。这也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既要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又要满足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看病、上学等基本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用正确的义利观引导人们在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坚持正确的道德规范,坚持诚信待人做事。
(二)诚信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诚信而言,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诚”是“信”的内在依据,是“信”之根;“信”是“诚”的外在体现,是“诚”之用。诚信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以诚恳待人,靠诚取信于人。诚信价值观即诚实守信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无论是与利益相关或是单纯的感情交往,皆要牢牢把握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原则。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的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诚”不仅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只有人人从我做起,让诚信真正根植人心,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友善,社会文明才能更进一步。
二、传统义利观为现代诚信价值观提供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之魂,使我们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根基来源、理论基础与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义利观为现代诚信价值观提供坚实深厚的基础。
传统义利关系一直是诸子百家的讨论主题之一,儒法墨等学术流派从未停止对义利观的思考与辩论,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对于义利关系均有自己的观点与理论。“义利之说,乃儒之第一义。”义利之辩的关键在于对“利”的取舍与先后问题上。所谓利,是利益,主要体现为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及资本积累。所谓义,是道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更高追求,是人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综观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义与利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他们赞成“义而后取”,赞成“先义而后利”。在孔子看来,义为道德品质中的最高标准,为君子所应坚守的道德底线。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将人的声誉、名节以及对道义的坚守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见,孔孟的义利观并不否定人对物质的欲望,承认人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但在义利一旦出现冲突时,是要舍生取义的。以颜元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义中有利,君子所贵也”。以上观点皆将义利二者进行了辩证的统一。墨家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倡导功利,不同于儒家所述的私利,墨家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中的利,是指国家社会人民之利。法家崇法尚利,认为以法为公,将利去私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持义利两忘的立场。
最终,我国的传统义利观是以儒家为主、墨家为辅,其他流派酌情取舍的义利观,并且经历了历史的洗礼熏陶,经历了战火的无情侵扰,经历了西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影响,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引领与点拨,我国的义利观才呈现出如今所见的模样。正确的义利观引人向善,劝导人当国家之利与个人之利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社会之大义与个人之小义冲突时,要弃小义而就大义;利与义冲突时要弃利取义。
时至今日,在对义利关系的探讨中,仍然有人主张要坚持传统诚信美德,倡导贱利、去利、忘利,认为传统诚信价值观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分歧不容忽视。其实,利并非是引人堕入贪婪之深渊的罪魁祸首,相反,正确地看待利将会把对利益的追求转化为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将对利益的追求看作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将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故而利与义是辩证统一的。在义利出现冲突时,应该在坚守诚信的同时寻求能够义利共存的办法。义是由物质基础作支撑的道义,利是在道德法规范围内的利益。传统价值观中对义与利之间关系的叙述基本还是倾向于义大于利。受历朝历代人文教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交往中,大多遵守义大于利的基本道德准则。
传统义利观为现代诚信价值观提供了形成发展的土壤与根基。现代诚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义利观融合发展的过程,传统义利观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义利观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就形成了现代诚信价值观。故而从本质上来讲,坚持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与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面前要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基本原则,要贯彻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使诚信在以优秀传统义利观为根基的土壤中蓬勃发展,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导向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下对诚信价值观的解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考察传统义利观与诚信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诚信价值观进行解析。
诚信价值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辩证继承与新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逐步形成的。
诚信价值观既继承优秀传统义利观中对义的尊崇,延续我国自古以来对人性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又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契约遵守的要求。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目标,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难免滋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的现象,践行诚信价值观有助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倾向,帮助人们端正追求物質利益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倾向,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虽然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被归到个人层面中,但诚信价值观在实践上覆盖了国家、社会、政党与个人四个层面。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诚信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国际作用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诚信是一个国家必须具有的品格形象,它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言出能行的国力之强大,更是一个国家言出必行的国格之强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也是践行诚信价值观的过程。当前,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都离不开诚信价值观的规范和指引。诚信即是大国风范的具体体现,只有以诚信为基,才能合作共赢。
从社会层面上来讲,诚信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要塑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大环境,要以诚信为基。践行诚信价值观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其内涵,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市场主体角度而言,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诚实信用对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是确保交易行为顺利进行的基础。从市场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中,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中介信用制度体系,能够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
从政党层面上来看,诚信是一个政党取信于人民的根基。水能载舟,人民的信任是一个政党治理国家的执政底气与力量来源。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诚信为基本准则,为人民利益服务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原则与遵循。建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从党的核心领导到基层干部,从党员个人到党组织,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恪守诚信价值观,不断用实际行动来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要用诚信来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用诚信来不断提高党中央的凝聚力号召力,用诚信来不断增强人民对党的依赖与信任,从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从个人层面上来看,诚信是人追逐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立身之本。待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人在孩童时期便已从书本及父母师长处习得诚实守信,而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成年人往往比孩童容易出现偏颇,因此人要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诚信价值的指导。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在是非面前能够坚持正义,在利欲之中能够遵守道义,不做无义之事,不做无信之人。
新时代诚信价值观对传统义利观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个人要实现理想价值、社会要构建和谐环境还是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诚信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要做诚实人、办诚信事,为建设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李静.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探析[J].人民论坛,2015(32).
[3]冯冰.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
[4]何月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辩证关系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1).
[5]谭桔华.论诚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5).
[6]刘秉亚,边隽.中西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审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
作者简介:边文婷(1992—),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单位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