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坡古民居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2019-09-17王薇朱琪臻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民居

王薇 朱琪臻

摘 要:魏家坡是卫坡古民居的旧称,这个古老的村落位于洛阳市区向北约10公里处的孟津县朝阳镇。我们现在看到的卫坡古民居实际上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卫氏家族在全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是河洛地区具一定规模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现村里有靠山窑院、簸箕式窑院、天井窑院等62所,清代庭房360余间,青石板路贯穿东西,各家院落南北对称。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形态,对我们现在研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可供旅游观赏的商业价值、经济效益。

关键词:卫坡;古民居;乡土建筑

一、魏家坡

(一)魏家坡的由来

魏家坡是卫坡古民居的旧称,这个古老的村落位于洛阳市区向北约10公里处的孟津县朝阳镇。

相传,卫坡村民是北魏孝文帝长陵守墓人的后代。卫氏第七世天禄迁至济源,又在清朝顺治年间举家迁居到洛阳,结合族中姓氏及地形,给村子起名为卫坡。

卫氏及至三世,家境殷实,在当地颇有名望,和当时的洛阳知县魏襄关系很近。魏襄有一次误把“卫”写成了“魏”,后来户书造册、书柬往来均书以“魏”。族人认为两字同音,加上村民有北魏孝文帝长陵守墓之后,此地又是魏紫牡丹的发祥地,所以并没有加以改正。再后来,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朝廷各类诰封,所写匾额、墓碑、祠堂皆用“魏”字。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族人溯其本源,经过多番讨论,才决定重新启用“卫”。

(二)卫坡现状

我们现在看到的卫坡古民居实际上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卫氏家族在全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也是河洛地区具一定规模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孤本,200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该村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卫坡一条街是卫氏家族在鼎盛时期建造的住宅,街道南北两侧分布着各家的院落,这条独具特色的街道在当时还被人们称为——卫坡小北京,因为其规格是按照当时京城的官式建筑所建的。根据园区内现居族人的介绍,笔者了解到,卫坡一条街在过去是封闭式的,四周皆有围墙。

现村里有靠山窑院、簸箕式窑院、天井窑院等62所,清代庭房360余间,青石板路贯穿东西,各家院落南北对称[1]。祠堂、私塾等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房上有五脊六兽,梁上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匾额更是随处可见。

以上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形态,对我们现在研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其还具有为孟津县带来经济效益的可供旅游观赏的商业价值。

二、卫坡古民居

(一)卫坡景区

笔者在在2019年5月中旬回了一趟老家孟津,前往卫坡古村进行调研。下高速后沿着公路往孟津县方向直行不久,就能看到卫坡景区的标识。整个卫坡景区都是不收门票的,方便人们前来参观古村落。

因家中老人已不在的缘故,笔者近些年都只有过年探亲时才会回到老家,此前也从来不知道,原来距这条回家的必经公路仅几百米开外,就有这样一处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它几百年来都静静地坐落在此地,隔绝了尘世喧嚣,洗去了浮生铅华,看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它悄无声息地等待你来发现,等你推开它尘封已久的那扇门,带你跨入时光的洪流,走进这一段历史。

景区的大门是近些年修缮时修建的,高高的牌楼雄伟宏大,气势不凡。一进景区门是游客服务中心,左右两边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小吃街。这些小吃街的临街店铺皆由卫坡村当地居民在景区的管理下开设,孟津当地的各色小吃应有尽有。

走过小吃街,左手边是一处被围护保存的天井窑院,因内部不对外开放,游人只能从地上俯瞰整个窑院。可以看到窑院内部保留了大量居住痕迹,包括石磨、谷物晾晒架等等。院内每个房间门口在过年时都被村民贴上了春联、年画,韵味十足。有一处阶梯本可以下到天井院下,但阶梯尽头的木门被锁住了,只能看到类似玄关处雕刻的石雕,以及阶梯下旧时供奉神明的神龛。

每个村落都有一个中心,这里当然也不例外。村落的中心是一棵古树,树有三人合抱粗,树上挂满了祈福用的红绸,树下围坐着乘凉的村民。在卫坡景区中,这棵古树也是划分卫坡村“前世今生”的一个标志。从景区入口到古树位置,基本都是当代修建的供人们餐饮娱乐的设施,而从古树再往里走,就是这个村子原有的古老面貌了。

过了中心古树,前方是年代久遠的私塾,私塾门口有一座被围护起来、禁止触摸拍照的“魏老夫子教思碑”,碑上字迹有些难以辨认,一旁有今人撰写誊抄的版本。魏老夫子本名卫作霖,字雨三,号卧云,相传是卫氏族中最后一个秀才,人们都叫他老秀才,他以教书为业,学生众多,且晚年授业兼收女学生。1940年,老先生逝世的三周年,他的百名学生为了悼念他,在祠堂门口为他立下教思碑。

教思碑旁是魏氏祠堂,为尚未复“卫”时所建。从祠堂开始进入卫氏一条街,这条街过去是封闭式建筑,居住的都是同姓兄弟。

(二)卫坡古民居

卫坡一条街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全长186米,有南北两排宅院,北为9所三进院,南为7所五进院。

卫坡是一处龙形村落,古民居都是按照卧龙的形态设计布局,建筑群依形而建,街道东高西低,似卧龙逐渐升高抬头,有腾空欲飞之态,取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之意。

古民居由16所宅院、5所天井窑院组成,主要建筑有门楼、临街、厅堂、窑洞、对厦、厢房、阁楼、绣楼、窑厦、望楼、车马院等。整体建筑与当地文化结合紧密,相得益彰,窑洞与房屋结合巧妙,有“民间故宫”之称。

1.魏氏祠堂

街头第一间院落是卫氏北祠堂(图1),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占地480平方米,属两层庙宇式建筑。其由大门、厢房、月亮门、月台、祭祀厅、享殿组成,状如伏虎,与龙形长街形成卧龙伏虎之势,也是卫坡古民居的标志性建筑。

大门后悬挂“祖宗千秋”牌匾,现由卫氏第十三代继承人卫宏见驻守。老人见笔者要拍照,还提醒笔者站在偏一些的地方,不能正对着祠堂大门照相,可见卫家人至今仍遵循着许多旧时的规矩忌讳,虔诚地供奉并守护着先祖灵位。

祠堂门前有五级石阶,从石阶上平台跨入迎门,门楼高大,门两边有雕花石鼓。门楼为两层,二层与门内两边厢房相連[2]。祠堂内部也是禁止拍照的,两侧厢房及享殿的门都被古朴的锁子锁住,不允许游客进入参观(图2)。

2.北三进院

三进院,大门处的临街房是“一进”,穿过临街房进入二门,再过穿堂,两边都有对称设立的对厦,在当时是客人夜晚留宿的地方;上了月台,进入客厅(图3),这是“二进”,客厅是古时候专门接待客人的地方,内设有屏门,过屏门就是出客厅的后门;出了后门再进入内宅门,内宅(图4)的正面是堂楼,两边有闺房,是“三进”,堂楼就是主人的住处了,闺房则是女眷住处(图5、6)。

卫氏家族当时有非常森严的规矩,长工与家仆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内宅的。即便是有客人来,至多也只能进到客厅,不可过屏门,而家中女眷们则不被允许走出屏门。

三、人文历史

(一)牌匾

卫氏古民居内,现存一共有一百多块牌匾,犹如一个小型的匾额博物馆。这些匾额四个字的居多,内容也大多是贺寿祝福、倡导读书、警世格言、伦理道德、弘扬家学。这些匾额集中反映了卫氏家族成员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为人信条、胸怀抱负、治家理念等文化精神和生活追求。

民居中匾额用上等木材制成,外形样式变化万千,内容包罗万象,用词凝练讲究,书体变化多端,雕刻细致精美,匾额以饱满端庄、典雅大方的行书、楷书为主。饱满厚润的行、楷字体,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显赫富有,更有荣耀威风、家财万贯之寓意。

(二)雕刻

在卫坡村,各类雕刻比比皆是,石板(图7)、房梁(图8)、木门(图9)、墙头(图10)、神龛均可见到古朴的雕饰。

四、结语

此次去洛阳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调研,笔者感触颇深。这处隐藏在喧嚣尘世中至今保存完整完好的村落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古朴深重的清代建筑中,每一块砖石都在向人们诉说一段久远的往事,古树上的每一道年轮都弥足珍贵。

然而卫坡村的前景,却似乎并不让人感到乐观。不知是否有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景区内商家众多,游客却甚少。照常理来说位于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洛阳市周边,它的可游赏性是非常高的。

只有真正推动旅游发展,才能有利于资金投入、建筑修缮,赋予卫坡古民居新的生命。现如今,卫坡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已回到了老家,在家门口靠卫坡农家乐旅游为生。卫坡古民居的维护、宣传、发展,无疑也给村里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的就业岗位。

乡土建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为它做什么,但仍然希望通过调研,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座美丽的乡村,为卫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吕红医.河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简史[J].中州建设,2012(15):22-27.

[2]贾艳丽.孟津县卫家坡古民居[J].寻根,2012(8):122-128.

作者简介:

王薇,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琪臻,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猜你喜欢

古民居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天水明清古民居: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饮食身份及文化探索者
——许文英教授访谈录
古民居品茶
古民居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