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追根溯源法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2019-09-17宋江峰
宋江峰
摘要:通过对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分析,提出基于追根溯源法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通过拓宽第一课堂教学渠道和方法、加强第二课堂指导与实践、发挥网络课堂宣传主阵地作用、打通大学生社会服务渠道、增强红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服力等途径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追根溯源;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oot-tracing method wa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and methods of the first classroom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practi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main position of network publicity, opening up the roads of social serv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red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t.
Key words:Tracing the root;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带领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革命史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十八大之后,他先后到延安、沂蒙、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考察,重温党的伟大历史,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带来很多正能量,同时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习近平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殷切嘱托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方向。
一、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
(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进入新时代,00后逐渐登上高校的舞台,相比于80后、90后,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较强的竞争意识、较高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较理性的处事能力等;这得益于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00后在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开放、自由,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相对公平、公正[1]。00后大学生虽然对政治关注度较低,但是在国家的重大节日和牵涉国家的重大利益事件中,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等,00后往往是网络世界发音的主力,敢于吐露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心声,积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点赞,为国家的利益寸土必争,这些都彰显着00后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有较强的自主探索能力
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索能力,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现实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请教师长、阅读书籍、调查访谈等形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在网络世界里,他们能够使用网络搜索途径,在繁杂的数据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和广泛的信息资源,使得他们视野更加宽广,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三)集体意识较为淡薄
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艰苦生活,较少体验过挫折和失败。除了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外,其他的群居生活较少。对于集体的荣誉感和服务集体的意识较为淡薄,考虑问题一般喜欢从自身实际、自身需要、自身利益出发,渴望个体价值的实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缺乏,甘于自我牺牲、任劳任怨的艰苦奋斗精神欠缺,团队意识淡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能力明显薄弱。
(四)被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00后大学生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较大,大学生的价值观除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主体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西方文化思潮和残余落后封建文化、网络教育、自我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智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冲击和诱惑[2]。
二、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紅色文化教育偏向理论
课堂讲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书籍是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来源。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往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难以进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例如在讲长征精神时无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相互联系起来,长征的艰难困苦只是教师与学生的口头表述和情感体验。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人生也是一条长征路,也需要“爬雪山、过草地”,在学习道路上、人生道路上需要有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班级建设、宿舍建设、团队建设中需要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讲述红色文化中的伟大精神和教育意义,才能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二)红色文化传播不够广泛
目前井冈山、延安、大别山、遵义、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重走红军路、体验红军生活的教育模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是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和听报告会等传统形式,通过授课老师的实地讲解或者专家的创新解读一般也都能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但这种传统模式下的教育客体往往数量有限。此外,理论思想宣传工作者也开始逐步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注重发挥网络宣传的广泛性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传播党史知识和学习资料,但是存在传播内容陈旧、宣传方式单调、政治理论性较强、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的问题,无法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三)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部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注重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但采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陵园、观看红色实物图片和革命遗物等静态的活动形式单一,只注重视觉上的震撼,对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没有进行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和时代价值没有得到升华,无法引发学生心灵上的思考和共鸣,因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基于追根溯源法的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在教学中经常被用于识字教学过程。追根溯源法就是从事物发生的根源上梳理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追根溯源法的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是从根源上弄清楚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精神之源,从根源上认同文化自信、从根源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有很多,最首要的就是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嘉兴南湖红船所孕育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以及在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团结精神。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的传承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拓宽第一课堂教学渠道和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当坚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将视频教学、实践教学、讨论教学、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调动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红色文化的认知。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中“三个选择”问题,可以采取学生全面参与的方式,将学生按照生源地进行分组,通过互联网搜索、实地调研等手段,收集整理本乡本土的红色人物为什么选择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另外将成果以视频、海报等形式展现,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第二课堂指导与实践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各类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是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自《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很多高校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这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和保障。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方面的社会调查,利用寒暑假时间寻找整理本土本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前往井冈山、延安、遵义等红色圣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会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播起到广泛的带动作用,将红色精神很好的传承到00后大学生的心里。另外有针对性的开展反应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下红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新时代的奋斗舞台,通过读无字之书,升华思想上的认识,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理想目标。红色遗迹蕴含着动人的红色典故,红色典故中蕴含着英勇的红色人物,红色人物身上蕴含着伟大的红色精神,参观红色遗迹、聆听红色典故、了解红色人物、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有助于铸就大学生坚强的品格、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三)发挥网络课堂宣传主阵地作用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大平台,对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互联网传播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多样性和强有力的渗透性等特点,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可以说网络空间不仅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建立自身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课堂要加强红色文化内容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动态,善于聆听大学生的心声,对于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内心动力不足问题,实时挖掘红色文化中所弘扬的正能量和向上向善精神。通过对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内容的创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红色人物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让红色文化、红色人物与年轻人相遇。通过图画、动画、游戏、音乐、聊天表情等吸引大学生兴趣点的传播形式,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网络广播平台等多渠道进行传播,真正使红色文化入耳、入眼、入心,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沐浴春风、汲取营养,也有利于高校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四)打通大学生社会服务渠道
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才能更好的了解人民之所想、人民之所需。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基层工作经历对他本人的影响很大,也造就了他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忠诚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最重要原因[3]。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加强文化知识修养,也应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学以致用,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亮丽而辉煌。作为高校应当积极与地方社区联系,建立大学生锻炼实习的基地,让大学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养成密切联系群众的团结精神,铸就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政府社会要为高等学校的红色文化精神实践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提供大学生进行基层锻炼的岗位,让每位大学生真正的体会社会的建设和生活。
(五)增强红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服力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诞生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理论方法距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遥远。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每个时代有属于他自己的问题,我们党的理论都是在回答时代之问。同样每个人的每个阶段也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大学生破解成长成才道路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同样调查研究也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根本方法。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法,在信息化时代依然具有用武之地。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能兴党兴国,坚持实事求是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做好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善于用这些科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00后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缺失、内心动力不足、过度个性化等思想和价值问题,增强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度和信服度。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00后大学生的思想,注重用科学理论引导00后大学生把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结合起来,让其明白,只有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个体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
参考文献:
[1]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2] 戴明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51-52.
[3] 李春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J].红旗文稿,2016(18):37-38.
[4] 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73-75.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