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019-09-17刘莉
刘莉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以“走在最前列”的担当和标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资金管理改革,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及研发经费不断增加,当前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凸显,迫切建立高效创新的科研财务核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核算管理水平。本文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状况,就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促进高校科研经费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科研经费;资金管理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合理合规核算高校日益增加的科研资金,成为各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工作的重要影响
(一)科研项目及经费资金管理工作日益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促进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化,国家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核算管理改革,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司《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这些文件可以发现,国家启动了科技项目管理、科研经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新一轮改革,为今后的科技创新项目及经费管理提供制度支撑。
(二)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复杂的现实需求
隨着各高校提出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学科建设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承担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近年高校获得立项资助的各级各类项目越来越多,科研团队所获得经费有了显著增长。特别是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经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趋复杂,经费核算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科研经费核算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迫切深化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制度改革。
(三)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宽松环境,激活高校科技创新活力
今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化改革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要求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新时代深化改革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方式,为高校科技团队营造利于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不断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二、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过重关注科研项目的申报,轻视对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这几年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的工作,对科研的投入明显加大,科研经费所占高校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但科研人员侧重拿项目,而对科研研究成果转化不够重视,转化过程也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不好准确评估,怕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还有一些科研人员没有主持或参与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合作的项目,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与自已的收益关系不大,而滞于去实施转化。
(二)科研经费预算过严过细,财务报销繁琐,缺乏激励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核算机制,主要体现在经费预算编制和财务报销方面。新形势下,近年中央下发指导性科研管理文件,旨在为高校研发团队潜心研究,激活研究活力。但一些高校存在编制预算时仍然“过细过死”的现象,有的理工科项目细到连一瓶几十元的实验用药水都不能落下,型号规格都要清楚,这种不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制度,造成有些项目负责老师为了与预算一致,而不得不找发票来作假,在执行项目预算时又不能根据科研实际需要自主调剂,走程序申报调剂预算要层层审批。有些高校研究项目需要到野外考察或偏远山区采集、心理测试等,无法取得正规财政票据,又没有相关的内部报销制度,研发团队被迫找票替代,使得科研人员抱怨申请科研项目不易,要把钱花出去更不容易,事务性工作损耗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项目经费日常报销而烦恼,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研发,严重挫伤研发团队的积极性。
(三)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中办发[2016]50号)文下发后,明确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不超过课题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与单位的信用等级挂钩,具体是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2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一般由受托单位统筹管理使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但有些高校不够重视,不积极落实政策,资金核算管理相对薄弱,未能及时对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管理进行规定和细化制度,责任担当不够,还寄希望国家统一出细则,减轻本单位的管理责任,不去触碰涉及单位、项目组、科研人员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使得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起到发挥激励的作用。
(四)科研经费结余资金实行一刀切
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经费使用周期也存在不确定性,无法与预算做到严丝合缝。当前有些高校项目结题时,由于经费拨付滞后使用前期列支较少,安排不科学,后期出现经费结余。还有些课题由于实验做的顺利,减少了重复性过程,出现了经费结余。可目前有些高校资金管理规定结余金额必须全部按原渠道收回,不分情况一刀切,造成项目负责人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个别老师还到处凑票报销,担心项目结余会影响下次课题申报预算总额批准,并可能影响单位的信誉,想尽办法强行平账。
三、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分类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主要分各级政府拨款支撑的纵向项目和来自于企业单位的横向合作开发项目,按照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解决科研管理方式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适应,避免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管理一刀切。
(二)简化高校科研预算编制
科学编制预算在科研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于完全做到实施与预算严丝合缝。为激活高校科研活力,确保科研經费使用规范高效,加强科研预算有效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简化编制方法,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将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合并为科研材料及事务费,将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合并为人力资源费,将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统一编入其他费用。简化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定为设备费、科研材料及事务费、人力资源费、其他费用、单位水电暖等消耗、管理费用、绩效支出,前四项为直接费用,后三项为间接费用。在编制预算过程各学院行政部门指定科研助理参与编制工作,财务部门、科技部门、评审部门联合提供指导服务,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并出成果。
(三)改进高校科研结余经费管理方式
高校科研研究本身就有它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科对人员和仪器设备的要求不尽相同,经费核算时不可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需构建合理科学灵活的经费结余核算机制,管理者要刚柔并济,及要强调刚性约束防止漏洞造成腐败,避免科研经费大量流失,同时根据科研活动的灵活性,柔性化管理。对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结余上限,已完成项目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的课题,可以按规定把结余经费留归项目单位统筹支配,单位用于本院申请到新课题但经费还没有到账的老师进行科研预研使用,这样既鼓励科研人员合理预算使用经费,也有利于科研任务的持续和延续。
(四)加强高校科研资金财务核算监管及建立诚信机制
在全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放、管、服”和一系列科研改革政策的出台后,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是宽是严,能否管得好资金的规范使用,财务核算工作尤为重要。高校财务部门需制定严格的报销制度,对项目组采购设备、大宗材料和测试费时需采用与供货商签订合同,或采用招标单位购买,支付货款时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给商家。外拨科研合作费时,需科研人员提供项目立项任务合同书,合作单位的收据及经科技部门审批的《科研项目合作经费外拨审批表》,手续不齐不予外拨经费。发放参与科研研究专家咨询及劳务费时,要提供参研人员的银行账号,通过银行代发方式,直接发放到每个人银行卡上,防止造表冒领劳务费。对一些小额材料费、会议费、差旅费除去不能转账结算,都必须采用“公务卡”刷卡结算。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在科研项目指南、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实施诚信管理,发现挪用侵占科研经费的行为,必须严厉的惩罚,对违规违法人员列入黑名单。科研人员要坚守底线,严格自律,严守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2025中国制造,须激活国家科技创新活力,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面临着改革创新,就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的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等政策的落实,还需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共同努力,进一步扫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宜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经济师,2011 (8): 103.
[2]刘婉,严金海.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8 (2): 23-27.
[3]吕晓芹.浅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J].经济师,2015 (12): 107.
[4]蔡植群.探讨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实务过程管理[J].纳税,2017 (3): 51.
[5]王丽,李晓冬.高校纵向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5 (13):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