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实践研究
2019-09-17张剑辉
张剑辉
摘 要:目前,“学校已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对我国为未来社会造就合格公民,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了解当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开展了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在目标层次、内容主题、实施途径等三个方面的多元化实践研究,以此构建出科学、有效的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实践模式。
关键词: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既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每位学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必须要创建与开展与众不同的学校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我们当下社会的共同愿景,但反观当下社会道德失范事件频发的局面,我们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便既有了解决沉疴宿疾的理论意义,又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研究立足于高中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具体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模式,使之具备可推广的价值。
一、当前中学公民道德及其教育现状抽样调查
为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及其现状,我们在本校部分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活动。问卷设计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的认识等8个方面共40道题,发出调研卷450份,收回438份。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在车上为老人、小孩等人让座的占82%,装着没看见或眼睛朝窗外的占7%,认为别人不让座何必我要让的占11%;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上前劝的有35.7%,找管理人来纠正的有35%,29.3%的学生认为与我无关;在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而此时没有车辆通过,会等待绿灯亮时才过的占41%,选择“若有急速,就过,若无急事,等会过”的占48%,乱闯的占11%;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懂得的占22.7%,懂得一些的占68%,不懂的占9.3%;当某同学被个子高的同学无故挨打时,找几个好朋友去报复的占5.2%,向学校反映的占84.8%,因害怕报复而不敢说的占9.9%。可以说,我們看到了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大多数学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判断标准,但对交通法规的了解与遵守缺乏系统性与自觉性。
特别在“家庭、学校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调查中,39.5%的学生认为同学们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有正面影响,28.5%认为有负面影响,认为没什么影响的占32%,关于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的影响,71.2%认为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12.6%认为没有什么影响,16.2%认为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能主动告诉家长的占9.5%;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认为应听从父母意见的占10%;遇到困难首先会找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占19.6%,找班主任或老师的占10%;跟父母沟通,能讲心里话的占20.6%,与父母难以沟通,不说心里话的占16.3%。“环境育人”,足见教育的全方面性,但是调查问卷显示,父母在学生心中的“亲近度”并不高。
通过此次调查与结果统计,不难发现,文明、诚信、良性竞争、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等现代社会道德元素已逐渐被学生接受。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自身有益,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性格较为偏激,责任感不强,缺少奉献精神。究其原因,学校德育错位、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在共同起作用影响,这就突显了学校德育在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层次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情感体验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因此,公民道德教育目标的制订更多应侧重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教育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培育和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拥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生要磨炼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
以高中政治课为例,高一学生要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掌握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高二要特别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始终发扬民族精神,学会用哲学思辨的观点看待问题;高三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形成较高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同时,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时,要设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层次。2004年2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进行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明白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努力把自我小目标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不做违背文明的事情;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以此纲领性文件为宗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设计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实可行的公民道德教育层次目标,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结果到动机的发展趋势,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渐进的,前后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公民道德的教育目标,化抽象为具体,将具有指导性却相对操作空泛的文件转化成一个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化为能够结合各级中学学校具体校情的清晰可辨、操作性强大的纸质文字。
三、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内容主题
长期以来,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在于没能找到切实可行、学生乐于参与的载体,如何破解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慎重遴选教育的内容主题,这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对比较熟悉的教育的内容主题有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君子文化教育、环保教育、奉献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等。
譬如,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待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社会原则和道德原则,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所特有的、深厚的、复杂的社会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包括国魂教育、国运教育、国家危机意识教育、国耻教育、国格教育、时事政治教育。以国家危机意识教育为例,当前,中学生生活相对优越,身处和平年代,战争危机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没有思想强大的青年就没有未来实力强大的国家。作为中学生,教育者应当培养他们时刻保持对国家现存隐性或显性的国家安全危机意识,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危机时刻保持关注的强烈意识,努力采取扎扎实实的进取、奋斗、拼搏的态度,产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民族使命感、时代紧迫感。
又譬如,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认为:“感恩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我们如何践行这三个层次?王洪明和王燕燕在他们所写论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探究》中提到“尊重差异,关心他人,意识责任,付诸关怀。”其实所有的感恩教育在内质上都具有共性,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感恩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给我们知识,给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感恩老师;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关心,帮助我们走出了困难与低谷;感恩朋友、同事与给过你帮助的其他人;国家为我们提供和平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保护了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作为一名中国公民,高中生应当以国家更为美好的未来为己任,感恩国家;社会为个体提供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感恩社会。感恩自己没有被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绊倒,甚至沉沦,每一次的“走出来”都是对我们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次洗礼,感恩自我。
加强感恩教育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唤起中学生对父母、师长、社会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学会自立和付出,懂得怎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学校或是社会成员应负担的责任。
四、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实施途径
全面推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改革的措施,需要我们从多角度系统化地研究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制订完善的公民道德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落实,真正将高中生培养为合格的接班人。
我们要利用一切学科渗透公民道德教育。高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可以渗透进所有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譬如,地理科目可以讲一讲祖国大好河山的富饶与贫瘠,说一说某些关键资源对目前甚至未来经济走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讲一讲家国危机,培养学生高度的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又比如中国在世界化学科学领域一直存留的“空白”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把国家扛在肩上”的伟大责任感和高度的爱国情怀。
学校还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活动实现公民道德教育。搭建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实践平台,比如“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卫生、纪律、黑板报等评比;正在实现的“学生自主管理”,这实际上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坚持的“培养美好的人”。在实践中,活动的多样化很重要,提供的做好事的渠道的多样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高中学生通过自己对别人或周围环境的帮助和一丁点儿的劳动改善,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事物,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已经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人,才会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在终极意义上,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积极的行动超越思想的平庸以造就沉思的好人,并通过好人成就一个好的社会。所以,学校应当尽可能搭建活动平台创造足够的“做好事”的机会。
还有,通过网络以及隱蔽课程等,实现一以贯之的公民道德教育。比如挖掘典型新闻事件,宣传公民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身边事件中体现奉献、忠诚、责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给社会,尤其是正在寻找人生目标和未来生活方式中的高中生一个明确而生动的标杆,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总之,学校组织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校外相关社会团体的紧密支持。“在完善校内公民道德教育建设体系的基础上,从校外合作入手,在校内外多种平台的共同支持下形成完善的公民教育网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对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进行完善,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对所学公民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进而深化中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中学生的社区生活角度完善教育体系,促使中学生在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形成良好公民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公民道德教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如社区内组织各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内涵培训和实践活动,形成符合公民道德教育的社区文化氛围,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遵循公民道德教育的和谐家庭氛围,各种校内外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立体化,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结合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公民道德教育的水平。
五、结语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教育系统与家庭、社会教育体系形成合力,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促进人权、培养民主,并将之确定为当今为时代的价值观。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更深入、完善;在实践上,通过研究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途径把中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本研究最大的价值所在。通过多个方面多元化研究的成果,立足于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实践,对中学生的公民道德及其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实践模式,在本校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期望在兄弟学校中推介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去验证其可行性,并从中发现问题,切实加以改正,使之日趋完善,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王洪明,王燕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6(9):116-11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吉伟.公民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初步探索和分析[J].智库时代,2018(34):46-47.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305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