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究
2019-09-17肖春仔
肖春仔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有着新的认识.而反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复印”,也就是将书本上的问题通过口头以及黑板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教育的发展确实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有了新的面貌,不仅仅是在教学方式上,更在教学内容上有着非常大的转变,这也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数学兴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创新教学方式要能够体现出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要能够实现多元、分层、互动等多方面,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性的教学,就不得不借助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树立;而过程与方法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则是一种对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更高层次的提升.因此,在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两项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应该如何做呢?
一、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實现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优化的组合,通过新的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验、体验—感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到知识的内涵.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够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使得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与感知、实践等有着更好的实现[2].例如,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一个教学主题为中心,对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1.感知—体验: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中,针对增长型的函数,其增长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出函数y=2x,y=x2,y=log2x等作为例子,来对它们进行比较,逐渐得出一般的结论.
2.体验—感悟:通过对这些函数的应用,来让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的应用中函数模型的构建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教学方式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该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与讨论交流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进行优化组合,并根据相关的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函数构建的过程与相关的意义,达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方面——显性与隐性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所谓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来源于“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针对数学,就能够将数学知识内容划分为三个类别,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是什么、为什么是显性知识,学生只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得到,而怎么做,就属于隐性知识,是基于显性知识中的学习中而得来的感受、体验与收获.灵活地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的融合,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知识相互融合,逐渐从中培养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如何更好地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融合呢?
例如,从显性知识逐渐转化到隐性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学习、挖掘显性知识时,教师就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引导学生在显性知识中更好地去挖掘隐性知识.例如,在教学“概率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教师在进行“实践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知识的讲解时,就可以向学生及时地列举几个例子:在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将大小王两张牌抽掉,那么就剩下52张牌,从这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一张牌,那么抽到牌面是红心的作为事件A,抽取的概率是14,而抽到牌面是方块的作为事件B,概率为14,抽到红色牌面的概率又是多少呢?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提取与利用,利用思维能力,逐渐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在做题思考的时候,还能够逐渐形成学习方法,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帮助.
三、总 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有效性,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中,能够实现有效的创新,这也是基于现代化教学中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要求[3].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地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创新教学方式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之中.并且,针对创新教学方式的实现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创新教学方式的融入,为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而添砖加瓦,为培养更具现代化思维的人才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4):90.
[2]吕林海,王文海,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2):85-88.
[3]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J].数学通报,200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