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运用的策略
2019-09-17陈春芳
陈春芳
【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已有的课堂练习合理、适时地选用分步运用策略、同步运用策略、弹性运用策略或开放性运用策略,不仅可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和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练习;运用;策略
课堂练习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练习.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已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认为它对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少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对课堂练习的运用,却较少关注.实践证明,课堂练习能否有效运用,同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课堂练习运用的研究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它可以从教师或学生角度去研究,也可以从课堂练习的运用与组织方式、课堂练习的布置与辅导等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从课堂练习的运用角度,探讨提高运用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和智能的发展.
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的分類可以将学生的练习学习水平和练习学习行为相应地分为6个层次,只有把握这些层次,才能灵活运用课堂练习.
练习水平练习学习行为1.知道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在具体情境中加以识别,说出是什么说出、辨认2.领会对所学数学知识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含义或举例说明解释、列举3.应用能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形成有关技能学会、熟练4.分析能辨析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说理、分类5.综合能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根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或引发新思考灵活、应用6.评价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特定的情境问题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推断、验证 一、分步运用策略
分步运用是指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将练习行为按某个维度进行划分,然后分步运用,以取得更大效益.
(一)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分步实施,变差异为资源
学生间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利用这种差异性,为一部分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和理解知识的练习空间.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当学生通过摆小圆片得到9+5=14后,为了帮助学生由外显的动作思维向以语言为媒介的抽象思维过渡,以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教师可布置口述思维过程的练习.首先让个别学优生边摆边说一说9+5得14是怎么来的?如,因为9+1=10,所以将5分成4和1,再9+1=10,10+4=14;然后请几名中上水平的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再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思维过程.通过分层练习,以个别引领、以点带面的形式,让中下水平学生获得帮助,达成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与算法的练习目标.
(二)针对不同的练习水平,分步提出练习要求,变一题一用为一题多用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时同一练习内容可根据练习水平的不同设计多个不同要求,但又由于完成不同要求的练习,需要的相应知识储备也不同,此时就可对练习按要求进行分步运用.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为检测学生是否获得相应的学习水平:(1)能对所给图形加以识别,并做出是否是梯形的判断.(2)能指出所给梯形的上底、下底与腰.(3)根据已知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教师对预设练习(如图所示)结合课中的学习进程和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储备,采取分步提出练习行为并解决的方法.第一步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并获得了梯形概念之后提出:判断图中哪些是梯形?(用手势表示)第二步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后提出:分别指出图中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在练习纸上按要求标出)第三步是在学生完成本课学习内容之后提出:请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放入相应的韦恩图中(在练习纸上填写图形的序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同一练习内容中,根据不同的练习水平,提出相应的练习行为,使练习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二、同步运用策略
同步运用是指运用统筹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施过程中对同一水平练习的内容,将其完成练习的不同路径同步实施,从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一)针对同一水平练习的不同内容,同步实施,变一种体验为多种感知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时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可将同一学习水平的练习同步运用.如,在教学“时间”时,学生应达到的练习学习水平之一:建立对1分钟的量感.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到底有多长,当认识了分钟后,可以让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各种不同的事情,如做口算题、跳绳、拍皮球、数数等.但在具体实施时,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内获得多种1分钟活动后的体验.此时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同1分钟内分组进行,然后再汇报.通过同步实施同一水平练习的不同内容,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练习目标,还使学生获得了多种感知.
(二)针对同一水平练习的不同结果,同步生成,变一种学习资源为多种学习资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时为了呈现同一水平练习的不同结果,可运用同步生成的策略.如,教学“几分之一”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二分之一和表示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后,预设了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四分之一的练习.旨在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领会四分之一含义这一学习水平的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提供新生成的学习资源.在具体练习时,教师没有统一学具,而是引导学生选用其中一个学具(长方形纸片或正方形纸片),并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因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练习(见下图),也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新的学习资源.在同一时间内生成多种学习资源,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性,还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发现同一整体的四分之一,形状不同,大小相等;不同整体的四分之一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结论.
三、弹性运用策略
弹性运用是指在尊重学生学力差异的同时,针对练习的某一属性,弹性处理,以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一)针对练习水平,弹性点拨,变盲目探究为有效引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进一步深化新知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常常会预设较高学习水平的练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弹性提示,以便达成练习目标.如,当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后,可引导学生完成下列练习(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中,已知AD长9厘米,AB长6厘米,又知三角形ABE,四边形AECF和三角形ADF的面积相等,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分析:求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求三角形AEF的面积,根据题意,无法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求得:① S长方形ABCD=9×6=54(平方厘米);② S三角形ABE=S三角形ADF=S四边形AECF=54÷3=18(平方厘米);③ CF=S梯形ABCF×2÷BC-AB=(18+18)×2÷9-6=2(厘米),同理求得EC=3厘米;④ S三角形ECF=3×2÷2=3(平方厘米);⑤ S阴影AEF=S四边形AECF-S三角形ECF=18-3=15(平方厘米).依据解题思路可知求S三角形ECF的面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而求CF和EC的长度就是难点.由于本题是综合性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具有较高的练习水平层次.因此,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提示.如,对具有较高学习水平学生的提示:步骤④“能否先求出S三角形ECF?”对具有中等学习水平学生的提示:步骤③④“能否先从梯形的面积中求出CF的长度和EC的长度,再求S三角形ECF?”对具有较低学习水平学生的提示:步骤②③④“能否先求出S三角形ABE,S三角形ADF或S四边形AECF,再从S梯形ABCF中求出CF的长度和从S梯形DCEA中求出EC的长度,最后求S三角形ECF?”依据解题的思路,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弹性点拨,不仅能达到预期的练习目标,也使每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针对练习的数量,弹性选用,变统一要求为差异选择
由于学生间的学力存在一定差异性,如表现在思维的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调控教学进程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应弹性选用预设的练习.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后,预设了下面一组题:
图(1)是基础性的应用练习,即利用数的分与合,根据已知两个数求第三个数(下面两个数合成上面的数即上面的数分成下面两个数),不涉及填数的有序性.图(2)的练习水平较图(1)要高些,关注填数的有序性,如,先填3分为2和1的1或先填7分成3和4的4;然后考虑4可以分成2和2或4和5合成9;再5分成2和3或7和9合成16.图(3)的练习水平最高,不仅关注了填数的有序性,还关注了思维的开放性,如,先填3分为2和1的1或先填7分成3和4的4;然后填4分成2和2的2,而最右下面方格中的数可随意填,上面的数依次分别为下面两个数的合成.明确了这三道题的水平层次后,在教学中就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弹性选用.首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时间确定选做题目的数量1题、2题或3题.然后,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并选用相应水平的练习内容,如确定选做1题时,当学生学习水平较低可选做图(1),反之选图(2)或图(3);如确定选做2题时,可有两种选法:当学生学习水平不是很高就选图(1)和图(2),反之选图(2)和图(3);如选做3题,则按练习水平由低到高依次做图(1)—图(3).当然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选做的习题数量也不同.总之,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和教学时间的实际情况,弹性选用相应水平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同时,保证各教学环节有序进行.
(五)激励的方法要多样化
自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数学教学实施素质的综合评价,能够通过健康的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自身发展,所以激励需要采用多样化方式,比如,语言激励、竞争激励以及情感激励等,其中竞争激励与语言激励尤为重要.此外,形态语言激励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常用,比如,教师通过一些手势与表情等让学生对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领会.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把圆通过等分转化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教师通过圆的面积推导模型进行演示,学生不懂时教师可以用期待温和的眼神与学生目光接触,鼓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借助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哪怕一些特殊的学生回答错误,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温和地接纳学生的“错”,说一声“离正确答案不远了”.或用点头与摇头来暗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也可以单独表现出一种肯定的肢体语言,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
(六)激励要适时、适度
在激励性评价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表扬,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激励性评价方法,教师应当以微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勵时需要把握好时机,并且还需要采用适度的激励评价方式,主要是因激励性评价会对下一次的参与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激励性评价具有自身的目的性,这就需要在此目的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进行有效提升.激励性评价内容与方式还应准确与具体,并且富有一定的艺术性,切记浮夸,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要有一定的热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与尊重,还需要采取提示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教师评价的接受度,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要以委婉的方式,同时对学生教学中的一些疑问,教师首选需要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其中表扬主要分为不同方面:1.教师需要从解题角度来肯定;2.若学生回答出了错误的问题,教师先表扬学生的勇气,再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通过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来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以此能够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激励性评价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而且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小学数学水平,这对小学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激励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性激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付娜.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策略的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105.
[2]张丽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J].成功:中下,2017(15):118.
[3]周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激励性评价[J].考试周刊,2016(8):70.
[4]郭运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J].软件:电子版,2014(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