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的形式美探究
2019-09-17陈琪
陈琪
摘 要:两宋绘画是继盛唐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进一步繁荣的时期。宋代画家在创作构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当我们学习传统的时候,就必须与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收”,直到“消化”,将其为我所用。绘画创作的关键是构图,工笔花鸟画的构图风格独具特色,它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体现作品的魅力。工笔花鸟画的合理构图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的构图变得越发多样化。文章分析和总结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多种构图方法,并对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和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临摹宋代花鸟画时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然后学习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画面既要符合工笔花鸟画工致的特点,同时也要营造意境,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折枝式构图
一、传统中国花鸟画的构图
构图是图形艺术中的一个特殊术语。它是指个体和地方艺术形象在特定的有限平面上的有机结合,即在特定的有限平面内形成一个组织结构,并根据构图规律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构图是组织画面结构,形成形式美的方法。中国画的构图在传统绘画理论中被称为“构成”和“布局”,顾恺称之为“置陈布势”,在谢赫的“六法”中被称为“经营位置”。“构图”是一个外来词。经营位置是绘画的概要,置陈布势是中国画基本构成概论。
谢赫“六法”中,以“氣韵生动”为主,其他五法辅之,造就其“韵”,而若要使其真正气韵生动,画面就需要我们“造势”。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到:“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然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
由此可见,置陈布势是有法则可循的。
(一)宋代花鸟画的构图特点
宋代花鸟画受特定民族审美心理和历代创作意识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自足的构图模式,既强调构图的细致和严谨,又强调绘画内容的自然生动。从大量的绘画作品来看,其构图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全景式、折枝式。
全景“S”形构成:“S”形节奏不仅是中国绘画构图艺术的动态表现,而且包含着简单的辩证概念。“S”形在画面的艺术构图中可以自由地上下展开和左右调整,它可以相互改变、扩展和限制,它是一种更灵活的构图形式。“S”形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优美的视觉心理波动,一种轻柔、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节奏美,这些作品是一体的,它包含了各种形式美的统一规则,远远不是其他形式可相比的。
全景式“之”字形构图:“之”字形构图是“S”形律动的变体。与“S”形不同的是,波形线性变换成具有强度和稳定性的硬折线形,是“S”形的衍生形式。
全景式满构图:满构图,顾名思义就是所描绘的对象充斥整个画面不留“空白”,这里的“空白”并不是客观实际的“空白”,只是空与色,实与虚,黑与白的一种视觉符号的转换。满构图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刺激,使画面呈现出深度感,给人以想象。
(二)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形式
花鸟画的构图应注意构图的一般规律,突出主体,符合主题的要求。宾主明显,疏密错落,前后贯穿,交换掩饰等,通过宾体与主体的远近、繁简、疏密对比关系,予于适当的配列。擅长裁剪,画细枝,强调布局的真实性、对比度和期望回声。熟练处理画面中的空白,用空白表示空间距离。清代人恽寿平云“古人用心,在于无笔墨处”,没有用笔的空白空间是画家获取图像之外的意象和意象之外的意义的广阔天地。
二、折枝式构图分析
折枝式构图是相对于全景式构图来说的,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只能很概括地总结为:小幅的,或者是一枝两枝的,大多没有配景,特别是不会有大的泉石土坡类的配景。如此定义又稍显狭隘,只能从具体作品来分析。
折枝式构图注重取舍,对于“势”的营造要求更高,折枝式构图主体物少而精,一枝一叶都有其作用,主次疏密都要精确到位,需要面面俱到又要松紧有度。
折枝式构图里又可分为不同的形式,有对角式、中心式、边角式。
(一)对角构图
对角构图是摄影中的一个术语,这是一种构图方法,画面中物体的两对角连线类似于对角线,并按形状命名。对角线构图实际上是一种指导线构图。对角线成分是由沿对角线方向分布的线形成的。沿对角线的线可以是直线、曲线、多边形或物体的边缘。只要总拉伸方向接近图像的对角线方向,就可视为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也运用于宋代花鸟画中,例如宋代林椿的作品《枇杷山鸟图》。
《枇杷山鸟图》传为南宋林椿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图描绘了五月份长江的南部,成熟的枇杷果实在夏季光照下特别诱人。一只绣眼鸟栖息在一棵枇杷树枝上,尾巴向上,脖子向下,试图啄食它的果实,但发现上面有一只蚂蚁,用一种活泼有趣的眼神回望着它。宋代花鸟小品大多为团扇和斗方,其构图形式大多为折枝构图。与全景式构图不同,折枝构图的特点是截取描绘对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画,如花草的一枝或两三枝,并且对所选取的实物进行艺术处理,使其与外界有联系,《枇杷山鸟图》就采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这幅作品是折枝构图中以对角的形式来表现的,从右上角延伸到左下角,使整幅画面具有延伸感和运动感。
(二)中心构图
中心构图是把主体放在图片的中心进行构图。这种构图最大的优点是主体突出清晰,画面容易达到左右平衡的效果。这对于严谨、庄重和装饰性的画面尤其有效。中国画中也运用了中心构图的形式来创作,中心构图就是主体物处于画面的中心,简单,直接,明了,相对于其他构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中心构图也运用于宋代花鸟画中,例如宋代吴炳的作品《出水芙蓉图》。
《出水芙蓉图》是南宋吴炳所绘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23.8cm,横25.1cm,图为一朵荷花,颜色淡红,花下绿叶,叶下三枝。作者通过近距离观察,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外观和不染淤泥的特征。《出水芙蓉图》布局采用折枝画法,只取了一朵花和两片叶子,这些花被放置在图片的中心,是圆形的,与底部正方形形成的叶子相对应。通过花叶的交集,主边缘的整体和破碎图案,占和让的处理,巧妙地设计了画片空白。虽然画面很小,但却构成了一个全然自得的生命整体,产生了宽敞而丰富的视觉张力。花瓣分三组,大小、聚散、疏密、动势各异,花蕊在造型上大大夸张了其姿势和饱满度,叶的舒卷与花瓣的动势相合,其抑扬走势,令整个画面产生流动的韵律,追求空灵幽静之美。
(三)边角式构图
边角式构图起源于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马远的山水画常把山景置于一角,以山之峻峭与大片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位置经营独到而达极致,故时人称之位“马一角”。继马远之后,又出现了夏圭的半边式构图,夏圭受马远“一角山”的影响,多用边角之势构景,善于巧妙地利用画面上的空白,表现深邃辽阔的画境。他这种独特的半边式构图特点深受时人推崇,被称为“夏半边”。马远、夏圭突打破了传统繁琐的构图原则,采用边角式构图,使近景、远景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边角式构图,画面主体主要是在边角,压边压角。边角构图也是中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边角构图法可以增强画面的趣味性,但又不失画面的均衡性,它有助于实现中国画的整体美感,充分表现绘画人员的内心情感,展示画面的审美样式。边角式构图也是中心式构图的变异和升华。边角构图也运用于宋代花鸟画中,例如南宋的画作《疏荷沙鸟图》。
《疏荷沙鸟图》是宋代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25cm,横25.6cm。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天,在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息在莲花茎上,侧视着上面的一只小蜂,它细微的小表情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莲梗两端的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既稳定又生动。这幅画画风高雅,笔法细腻,风格细腻,荷叶的黄点、筋脉刻画得十分细致。
三、折枝式构图方法的学习和借鉴
中国绘画注重继承,学习前人的长处和精华,是每一个绘画爱好者和画家必修的课程。在中国绘画史上,当代成就斐然的画家,都临摹了许多古人的优秀作品,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宋代花鸟画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在学习国画专业以来,笔者临摹了大量宋人折枝花鸟作品,其中《榴枝黄鸟图》是一只黄色的鸟在榴枝上啄虫,画面是由一枝生长石榴的榴枝由画面右侧上方三分之一处斜出,向左下方延伸,枝干上肥硕的黄鸟嘴里啄着一条小虫,落在了榴枝上。整个画面非常简单、生动、有趣,通过临摹此画,笔者深刻领略了宋人折枝、花鸟画构图的形式美原则。
折枝花鸟画表现出更多的意象意义,所以在临摹和学习折枝花鸟画的构图所传达的简洁美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画家的内心感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绘画,用思想和情感创作绘画。
四、结语
宋人折枝式构图所用的元素是极少的,少的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想象,除了主体部位安排一花一鸟、一蜂一蝶,其余为大片的留白,利用空白创造意境。构图在这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画家用心去创造,带着灵魂去創造,绘画以创造人们对画外世界的联想为美,尽可能地让观者在欣赏画的同时能够勾起一丝回忆,欣赏过后还能够回味无穷,从而同画家在灵魂深处达成共鸣。意境的美离不开构图的布置,构图的成功也是体现意境美的首要条件,最终目的是通过意境来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尚旭杰.宋代工笔花鸟艺术审美特征浅析——以《枇杷山鸟图》为例[J].名作欣赏,2018(21).
[2]郑春兴,中国名画品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峰.中国画构图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