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书法艺术及其师承研究
2019-09-17任泽雨于富业
任泽雨,于富业
(渤海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袁克文,字豹岑,也作抱存,号寒云,河南项城人。其父是袁世凯,生母为朝鲜金氏,出生在朝鲜半岛汉城(今韩国首尔)。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袁克文自幼便开始接触文学,熟读四书五经,喜好诗词歌赋,精通于书法绘画,并且极其喜欢收藏各类古玩、书画等。袁克文自幼师从方地山、严修等人,深得他们的指教与熏陶。受其师傅方地山的影响,袁克文的生活放荡不羁。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袁克文前往上海,加入青帮。在帮中,袁克文拜武六帮老大张善亭为师,同列“大”字辈①。袁世凯死后,袁克文没有了经济来源,便开始鬻书疗饥。人到中年,病逝于天津。死后享尽风光:有几千人送葬,出殡队伍延绵几十里;方地山、于右任等人为其撰写碑文与挽联。
一、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②,这一观点阐释了作品能反映创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其书法作品的艺术内涵往往能够反映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内涵。袁克文的书法艺术也说明了“书如其人”这一观点。
自小家境殷实的袁克文享受的都是较为优越的教育,诗词、绘画、书法、制联等无不精通。受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其师方地山的影响,袁克文的性格放荡不羁。同时,袁克文生活在一个政权更替的动荡时代,他的这种性格与当时所在的社会环境并不能相符。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造就了他个性鲜明的处世风格,多重条件的影响,使得袁克文的书法艺术具有其特殊的风格特点。
(一)袁克文的书法表现形式
袁克文特立独行的一生,使他的书法作品也个性鲜明。他博采众长,将书法的柔与刚融为一体。袁克文的书法造诣颇高,草、篆、隶、楷等书体无不精通。其中,袁克文尤为擅长的是行书与楷书。作品既有颜真卿的宽博,又有柳公权的端庄,更有褚遂良的秀劲。袁克文的书法无论何种书体,皆能尽展其笔法的华瞻流丽,极具姿妙。袁克文的小楷也甚为精健,疏密相间,点画自然,秀逸而不失笔墨的淋漓之气。由于其收藏宏富,识见高远,故造就其古拙遒劲、独具一格的不俗书风。他曾言“唐以后名家之书,供参玩可,用为师法,则未足也”。可见其性格豪放、不拘一格。
袁克文的书法由晚明人脱出,楷书为王铎变局。结字展促有姿,气格闳恢,演为别调。袁克文的篆书绝少,隶书亦不多见。其中一幅五言篆书联:“诗人廿四品,帖临十三行。”(如图1)其线条大气,用笔醒豁,看似简单毫无波澜,其实倒也暗藏着不浅的书法功力,堪称篆书之精品。
袁克文在悬纸书法中也有一定的造诣。袁克文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常有美人抬纸伺候。书写对联时差人悬空拉伸纸张,不用桌子支撑,而后其在悬空的纸张上面书写文字。用笔之处,挥毫淋漓,笔笔有力,其书法作品香墨淋漓,笔画之间流淌连贯,但纸张却没有丝毫损坏,这种精湛的技法是一般的书法家很难做到的。这样的特点,其实也是袁克文以优伶为友的体现。这种体现表现为袁克文与“下九流”为伴时的思想风格。袁克文的这种悬纸而写的书法样式是能够感染友人的书法样式。这种使人开怀一笑的书法形式,使文字极具活力,同样这也是袁克文随性性格与那一时期的思维方式的反映。
袁克文每日用小楷书写日记,以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每当书写时,便依在床头,一手持纸张,一手持笔,凭空书写在纸上,顺势而为,书写的字体娟秀工整,毫无欹斜疏懈之病,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堪称奇妙。在《袁寒云轶事》一文中对袁寒云的书写特点有生动的描绘:“渠有一特长,以久卧懒起,遂能平卧床上,以一纸版,上放信笺尺页等,纸向下,执笔仰面书之,虽小楷,字工整异常,且从不划格子。”[1](如图2),郑逸梅曾在书中说:“克文是多才多艺的,又工书法,华赡流丽,别具姿妙,既能作擘窠书,又能作簪花格。”[2]145不难看出,袁克文的书法虽然随性,但是在随性之中却又有一定的法度,字体娟秀工整、粗中有细。
袁克文不仅能书写磅礴大气的古籀文,对玉箸篆也有研习。他曾为天津藏书家周叔弢书写过一副十四言篆书对联,结体匀称质朴,堪称佳作。袁克文篆书面目多样,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行楷则标榜六朝,受何绍基影响,用笔气象浑穆,有势不可挡之势,并能兼作蝇头小楷,字体清秀,生机盎然。袁克文曾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的张宗昌写过一个尺寸极大的中堂。由于这个中堂尺寸过于巨大,袁克文就把纸铺在了上海两宜里的弄堂中,然后光着脚,手提最大号的笔进行书写。这样豪迈的气势是普通书法家难以具备的。
图1 袁克文“诗人廿四品帖临十三行”
图2 《袁寒云轶事》中 袁克文楷书作品
(二)袁克文的书法主张
袁克文认为“书法始于篆书,学书者必以篆始”[3]。篆书结字主要的审美特征是圆,篆书在书写过程之中的根本要求是运用中锋圆转书写。篆书在字体笔画上较为规整,字里行间透露出谨严的气息。通过学习篆书便可以避免书写字体的俗、弱、斜等弊端,而后学隶书,以取法于西汉的碑版,隶书在东汉之后较多的崇尚于侧媚,其古意也是远不如西汉时期。在学习隶书的同时,亦可以同时学习章草,以便于体会草书的横纵转折的动势。“在学习楷书上,应当宗法六朝碑版,以篆书之骨力和隶书之姿态来完善楷法。此外他指出前人法帖,均为勾摹而成,已经失去了原帖的精髓,所以不如放弃摹刻的法帖,对于唐代的楷书,则‘流览可耳’,至于宋元人书法,则‘日趋婉媚,以锋芒胜,不宜入石,墨本犹有可观者’,明人书法‘侧露益甚,间坠妖鄙’,清人书法‘困于括帖,不可超拔’。于清代书家,他独标榜何绍基书法,认为何氏乃‘夺篆隶真魄力’‘窥古人之堂奥’。”[3]袁克文曾撰写《篆圣丹翁》一文(如图3),即是其中的“今之书家,学篆籀者多矣,而能真得古人之旨趣者盖寡,或描头画脚,或忸怩作态,则去古益远。在老辈中,惟昌硕丈,以独(猎)碣为本,而纵横过之,而变化之,能深得古人之真髓者,一人而已”[2]170与“予作篆籀,尚拘守新象,而丹翁则超于象外矣。俗眼皆谓予为工,而不知其荒率者,难于工者百倍犹未止也。工者循象迹求,犹易以工力为也;率者神而明之不在方寸之间,无工力不成,无天才亦不成,岂凡夫俗子能梦见者哉”[2]171。可见,袁克文对于学习书法的态度具有独特见解,虽生性放荡,却对书法的态度有着异常的执着。
图3 《篆圣丹翁》
袁克文精通各类书体,自身又对书法有独特的见解。平日袁克文出手极为阔绰,时常入不敷出。家道中落以后,他以鬻字为生,使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很窘迫。其师方地山与宣古愚也曾评价袁克文“寒云主人好古知书,深得三代汉魏之神髓。主人愈穷而书愈工,泛游江海,求书者不暇应,爰为拟定书例”[2]146。
集装箱水上“巴士”,指船舶按“五定班列”方式完成两港口或港区间集装箱的内支线运输,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的一种水水中转模式,以下简称水上“巴士”.深圳港水上“巴士”主要有基于东部盐田港的驳船支线,及基于西部蛇口和赤湾港的华南公共驳船快线.盐田港,地处深圳东部,海运优势明显,但就开展驳船业务而言,其地理位置远不如深圳西部港.深圳西部港,地处珠江入海口,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通过珠江三角洲水网,与泛珠三角各大城市相通,为水上“巴士”提供了良好的地域优势.
袁克文的书法作品中,篆书与行楷书尤为世人所称道。他的篆书取法于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石刻,并借鉴吴昌硕、何绍基等人的篆法,加以创新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其书法格调高雅古朴,气势磅礴宏大,用笔浑厚却不失灵动之感,苍劲之中存有雅俊之风,对同时代的书法家又能加以借鉴,取长补短。这些无一不表明袁克文对于书法的理解程度之高。
二、袁克文书法的师承与交友关系
袁克文才华横溢,素有“民国四公子”的美誉。他能有如此的造诣,除天资聪颖与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师承。在书法学习上,袁克文广益多师,自幼师从硕儒严修、方地山等人,深得他们的熏陶和指引。袁克文自身又刻苦用功,以至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琴棋书画尽是行家。自身学而善变,取长补短,年方二十就已有自身独有的书法风格。
(一)师承于方地山
“方地山出身书香门第,幼年聪明好学,就教于饱学之士,与小他两岁的胞弟方尔咸有‘扬州两方’之誉。”[4]其人颇具名士之风,尤其擅长书写联语,当时素有“联圣”之称,书法也是自成一派。方地山在北洋武备堂教书时,常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因此名声鹊起。袁世凯闻其大名,便邀其来教袁克文读书。方地山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风流人物,时常流连北里青楼,烟花女子求字于他,得字悬于室内可使其身价倍增。方地山有求必应,无论是妓女与老鸨,都在其上款称“女史”,男的上款称“仁兄”,其放荡不羁的程度可见一斑。
袁克文师从方地山,他在脾气秉性、为人处世、兴趣爱好方面都深受方地山影响。他们虽名为师徒,却形如朋友,经常沆瀣一气,毫无避讳可言。
前文中所提袁克文悬纸写字的这一个绝活,也是受到方地山的影响。素有“联圣”和“江都才子”之称的方地山先生可以悬空做大字。此人落拓不羁,文章诗词名满天下,钱币书画等鉴古诸事无所不通。
(二)师承于严修
被称为“津四家”之一的严修也是袁克文的重要导师。严修,字范孙,翰林出身。因其人品行高洁,其书法作品受到书法界与收藏界人士的重视。在拍卖行中他的书法作品亦是价格不菲,这也说明了他的书法作品受人们珍爱的程度,以及他对于社会的重要影响。关于严修的书法风格及其擅长,章用秀在其著作中提到:“工行楷,娟秀隽永,是写折卷的高手”[5]113。严修的侄孙、书画家严六符也曾说道:“我和叔祖父一样,也是学写苏体字,因为我常给叔祖父抻对子,经常观摩,受到启发指点,得到很多教益。我学写字,就是在这时打下了基础。”[5]117苏东坡的书法艺术特点是,用墨浓重、敦厚老辣、古朴自然,文人气息浓厚,阅之给人以宁静之感。严修继承了苏东坡的书法艺术特征,写出了端庄、大气、文雅的自家风貌。袁克文深得他的指教和熏陶,加之他刻苦用功,得其真传,真、草、隶、篆全都精通,信手挥洒,尽至臻境。
(三)交友于吴昌硕
图4 《寒云日记》中袁克文行书作品
袁克文曾赠吴昌硕一副联:“趣诣八家,于三绝而外,更能金石;喜逾百岁,乐一堂之下,几代儿孙”[2]131。袁克文也曾赋《八声甘州词》,作四屏赠予吴昌硕。吴昌硕也赋画于其书法作品之上,陈澹如精刻。《豕尾集》下卷中亦有袁克文所作《忆海上师友黄叶翁、吴昌硕、伊峻斋、步林屋、刘山农盟兄,周南陔、周瘦鹃两盟弟,又慕陶、佩芸》等人各诗一首。梅兰芳与吴昌硕的忘年之交也是通过袁克文的介绍。梅兰芳家学渊源,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喜欢书法,家中藏有不少明清字画,梅兰芳自己也喜作画,尤其爱画梅花。他早慕“海上画坛领袖”吴昌硕大名,却无缘相见,引以为憾。1914年梅兰芳再次南下献艺,得知袁克文与吴昌硕相知,就携带自作的梅花图由袁克文引见,当面向大师请教。由此可见,袁克文与吴昌硕交际很广,这就自然避免不了二人在书法创作方法方面切磋技艺,袁克文也曾效仿吴昌硕的墨迹,以取悦风月女子。可以说袁克文这种书法的样式,吴昌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袁克文书法的意义
袁克文的篆法取于法钟鼎文,楷法则从颜体入手,不但行、草、隶、篆、楷等多种字体均能书写,且出手非凡,深刻理解书法的真谛。他的楷书书法中本应圆润柔情的感觉,却能给人以如刀似切之感;连笔圆转的草书,却能变成了宽博的图画;隶书的柔美,在他的笔下却尽显刚性之美;篆书更是苍劲古朴。“宁丑不媚,宁拙不巧”,便是袁克文遵循的书法原则,这也是他处世风格的体现。如《独艳》纸本座屏(如图5),结字宽博、开张大气、用笔老辣、线条浑厚苍劲、笔势连贯、气韵生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种潇洒,给人以豁达开朗的感觉,这恰是袁克文特立独行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闪亮而短暂。
图5 《独艳》
清代以来的馆阁体的书写形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局限了书写的形式。这无疑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失去了创新的热情与能力。袁克文玩世不恭的处世风格与随性的书写方式,有意打破了馆阁体对书法家的思想束缚。虽然,袁克文并没有明确的观点提出要打破馆阁体,但袁克文这种随性洒脱的书法风格已然是特立独行。这种特立独行的书法风格是为了从思维上创新,以打破长久以来馆图体的束缚。
袁克文随性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丰富了河南地域的书法文化。这种书法风格并不是盲目而为之,而是建立在袁克文夯实的基础之上,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加以创新,从而寻找出契合自己、能表达自己意愿的书法样式。袁克文的书法与现今层出不穷的所谓的“大师书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很多“大师书法”没有夯实的基本功,便开始胡乱创造出别人看不懂的作品,只为博人眼球,并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书法家扎实的基本功;盲目的创新,最终只能与真正的书法艺术背道而驰。
四、结语
通过对民国时期袁克文这一人物的分析,伴随着他放荡不羁的性格所产生的随性书写的艺术特点,打破了清代以来馆阁体模式下的思想束缚,推动了民国时期书法的发展,并对后世书法作品的创作指导,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传世的书法作品,为我国书法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注释:
① 青帮的辈分观念是按“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兴礼、大通悟学”论资排辈,当时“大”字辈的寥寥可数,可见辈分之高。
② 出自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