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无为方言特有称谓语研究

2019-09-16范金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范金梅

摘  要:称谓语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一个地方的称谓语能鲜明地反映该地传统习俗、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无为方言称谓语是无为地方文化的反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称谓语渐渐被人们抛弃。事实上,方言称谓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无为方言;特有;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引言:

无为方言隶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区。称谓语和别的地方有很大不同,极具地域特色。称谓语是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其类别有亲属称谓、人名称谓、职务称谓等。民间称谓使用较多的是亲属称谓语与人名称谓。[1]

一、特有称谓语

(一)亲属类

1.(外)曾祖类

“太太”(“阿太”)。在方言里,不论是曾祖还是外曾祖,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皆可用此称谓。“太太”,用于背称。而“阿太”用于面称。

2.(外)祖父母类

称祖父母为“阿爹”(或者“爹爹”),祖母为“阿奶”。“阿爹”和“阿奶”既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而“爹爹”只能用于背称。称外祖父分别为“家爹”(念为“噶爹”)或者“家公爹爹”。“家公爹爹”用于背称。外祖母为“家奶”(念为“噶奶”)或者“家婆奶奶”“家婆”。其中“家婆奶奶”为背称。称自己爷爷最小的弟弟和弟媳为“老爹爹”和“老奶奶”。

3.父辈类。

称父亲“大大”“阿大”或“阿爷”,其中“大大”为背称。“阿大”或“阿爷”用来面称或背称。称父亲最小的弟弟和弟媳为“老爷”和“老婶”。

4.夫妻类

夫妻之间的称谓很多。上了年纪的配偶互称“老奶奶”和“老头子”。中、青年配偶妻子称丈夫“老的们”“老板”,丈夫称妻子“奶的们”或“烧锅的”或“烧锅奶奶”。另外,中、青年夫妻双方称呼对方都可以用“家里人”或“家属”。

5.兄嫂类

普通话里的“妯娌”方言说成“妯娌伙子”。“弟兄”说成“弟兄伙子”。“姐妹”说成“姊妹伙子”。

6.子女类

称家中最小的女儿为“老汗女儿”。最小的儿子为“老宝儿子”或“老宝子”。另外,还有“裙带子”这种形象的说法。家中小男孩称作“小伢子”或“小厮”。小姑娘称作“小丫头”。另外,青年男子称自己的媳妇也是“小丫头”。

7.其他類

已婚的男女背称自己的父母是“上人”。一般说成“老上人”或者“一双上人”。父母背称自己儿女为“下人”。

(二)地域类

无为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北依巢湖。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水陆交通便捷,物产富饶。把北方人称为“侉子”,把南方人称作“蛮子”,含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二、称谓语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在社会成员中交流,而语言是人们社会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就会通过语言记录下来,语言就成为反映文化面貌的一面镜子。[2]

1.长幼尊卑有序

中国的方言称谓语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长辈和晚辈在一起的时候,晚辈要按照辈分和年龄向长辈逐一地问好。

2.宗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符号

当地的村落名称大多是按照姓氏命名的。而同姓氏的人们基本上是同一个宗族的丁口。不管是血亲还是姻亲关系聚居在一起的都可以通过称谓语来识别。另外,称谓语也是家庭凝聚力的符号。

3.家庭分工明确

无为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称丈夫为“老板”,称妻子为“烧锅的”。过去认为男人就应该志在四方,行商坐贾是男人的工作,洗衣做饭是女人的工作。男主内,女主外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天。

4.旧土难离的情结

如对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称谓就是当地人最朴素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源于对子女的不舍。尤其是他们认为家中女儿到出嫁年纪时,尽量就近找婆家,不能远嫁。如果哪家女儿找了外地人,父母和亲戚朋友都会极力反对,甚至断绝关系。

三、称谓语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如果普通话里有对应的称谓语,这些方言称谓语很容易被普通话称谓语代替。如现在35岁以下人群基本上用“爸爸”代替“阿大”。另外,这些被测试者认为“方言很土”、“方言称谓语说出来别人会嘲笑自己”。

1.使用频率下降

无为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34余万人外出创业,大家在外地多数说普通话。逢年过节回来虽说方言。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方言称谓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2.称谓语泛化

无为方言特有称谓语不仅可以称呼宗族、家族的成员,更可以称呼没有任何血亲、姻亲关系的社会成员。调查发现,这不仅是无为方言称谓语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方言称谓语存在的问题。

结语:

无为方言称谓语是无为千年文化的一面镜子。而今天这些称谓语正渐渐被其他形式所代替。方言是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和非物质形态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媒介和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承载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可再生,而蕴含在其内部的文化也将永远不可再生。[3]方言中的称谓语作为方言的一部分,也应该继续受到重视。这也是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312-313.

[2]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9-30.

[3]孟高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