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对于苏洵诗文的影响
2019-09-16任雨静
任雨静
摘 要:巴蜀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巴蜀文化。苏洵从小便生活在巴蜀地区,其诗文自然会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从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对于苏洵诗文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文化;苏洵;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1
一直以来,巴蜀地区都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著称于世。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属于巴蜀地区。纵观苏洵的一生,除了几次因考试离开蜀地到汴京,以及人生的最后八年携家出蜀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生活在巴蜀地区。那么苏洵的诗文创作,自然会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下面分别试论之。
一、巴蜀文化对苏洵诗歌的影响
一直以来,苏洵留存于世的诗歌数量较少。《忆山送人》,是苏洵现存唯一一首叙写历次游历的诗作,诗歌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一段诗句的描写与巴蜀的地形有密切关系: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虚闻怖马足,险崖磨吾肩。中国古代学者在讲到气质形成的原因时,往往会把自然因素放在首要位置。苏洵自幼生活在巴蜀地区,其个人气质也于无形中被巴蜀的地理环境所影响。
自然环境对于文学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也会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苏洵用诗作书写蜀道的自然之美,为巴蜀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正是巴蜀地区的险要,让其写出了这样一首优秀的诗篇。
二、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的影响
苏洵所作的散文风格独特,由于长期生活在巴蜀地区,其为文也无形中被巴蜀文化所影响。
首先,巴蜀的历史,为苏洵劝谏北宋统治者提供了素材。
巴蜀之地因其地势险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苏洵生活的宋朝,虽然已经建立政权,但是四面环敌。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处境,疏于对巴蜀地区的管理与安排。苏洵在《强弱论》中: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以历史上的事实,突出了巴蜀之地的重要性,也为北宋统治者提供了建议,要想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需得以巴蜀的财力供养陕西的兵力,不仅使得蜀道成为北宋防御西夏的生命线,也将免除朝廷的后顾之忧。
其次巴蜀文化逐异好奇,促使了苏洵为文的风格独特。
巴蜀地区自汉代以来就以特立独行震惊着世人。如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当夜携之私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道尽了巴蜀人的独特个性。
在前人特立独行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苏洵在为文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苏洵主张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一特点在《管仲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苏洵将齐国前期的国泰民安,归功于鲍叔,因其举荐了治国有方的管仲。而将齐国后面动乱的原因,归结到管仲身上,认为齐桓公任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而管仲并未及时制止。又论说管仲的失误在于“不知本”,未能及时选拔贤才代替自己,以至身死国衰。虽然苏洵的这一论断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存在一些偏颇。但他的这篇文章,立论新颖,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这一点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再次,巴蜀文化中“作赋以讽”的观点,对于苏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洵作散文,重视其社会功用,指出当时社会的过失。这一特点无疑受到司马相如、扬雄“作赋以讽”观点的影响。
不可否认,苏洵一开始在写文章时,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但是当年龄到达一定阶段,尤其是目睹了一些社会现状之后,苏洵的文章便开始有所变化,开始借用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来讽喻现实社会。如其《权书》《几策》《上皇帝书》《六国论》等文,一方面在分析北宋王朝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为当政者出谋划策。其《六国论》一文表现尤为突出。这篇文章观点鲜明,开门见山,一开篇就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明人何仲默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非常鲜明。
三、结语
巴蜀文化为苏洵的诗文,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众多的文化积淀,促使苏洵的诗文在唐宋文学,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而苏洵也以自己的文笔和独特的风格,为巴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婉莹.文学家的造就[M].《北大季刊》1920年第1卷第4期.
[2]李凯.苏氏蜀学文艺思想的巴蜀文化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09).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苏洵.嘉佑 集笺注[M].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班固.汉书.地理志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三苏全书·第六册·苏洵集 [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8]梁中效.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成都大学学报[J].2017,(02).
[9]黄莹.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7,(07).
[10]古屿鑫.论蜀学之父苏洵的学术路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17,(03).
[11]李团结.苏洵政论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