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朦胧诗的经典化历程研究

2019-09-16王志刚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朦胧诗诗歌

王志刚

摘  要:朦胧诗这一诗歌体裁的形成,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正如此,朦胧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朦胧诗是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朦胧诗极大地扩大了自身的受众基础;其次朦胧诗是对现代派文学创作方法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当时的改革开放环境之下,大量的国外文学传播到国内,从而影响到了那个时期的诗人群体,因而在其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以朦胧诗的形式探明了我国文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从背景和概念入手,对朦胧诗诞生的原因和诞生过程之中所引发的文坛争议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朦胧诗的经典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朦胧诗;经典化进程;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一、朦胧诗以及朦胧诗出现的背景

朦胧诗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诗人群体展开了对现实本质的思考,并在创作中对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进行深入的表达,这种诗歌艺术创作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在诗歌之中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对内容表达的模糊性。基于这一特征,朦胧诗被当时的人们明明为“朦胧古怪诗”,这种诗歌形式被当时的一部分人认为是诗歌发展的新方向,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诗歌创作的方式属于无意义的探索。这个时?期,谢冕以《在新的崛起面前》来为朦胧诗辩护,并认为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将会引领未来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同时,在文章之中,谢冕首次以“朦胧”来对这种诗歌进行形容,从而对这一新的诗歌形式进行了界定。在此之后,朦胧诗在我国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以顾城为核心涌现出了诸如舒婷、江河、北岛等一大批朦胧诗人。

作为全新的诗歌形式,朦胧诗的出现时伴随着巨大的争议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诗歌体裁,在内容的表达上背弃了传统诗歌直白的表达方式,而是以大量的象征来进行情感表达,所以整体内容晦涩难懂。从朦胧诗的这一特征来看,其与国外发展如火如荼的现代派文学是具有一定关联的,由于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外经过长期发展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大量地涌入我国,相当一部分诗人受到国外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在自身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应用,从而形成了朦胧诗这一特殊的诗歌体裁。朦胧诗的出现,首先是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形成了挑战,同时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其次,朦胧诗在创作过程中,主张对“人”进行探讨,这种新的视角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灵魂;最后,朦胧诗的出现是当代诗人对文学创作突进的一次探索,通过这次探索,让诗歌和主流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文学创作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朦胧诗逐渐被认可以致经典化过程

(一)对中国诗歌未来发展方向的争夺

朦胧诗的出现,对传统的诗歌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诗人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为人们的生活娱乐服务的,同时要在坚持对政治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此来完成对大众普遍的思想情感进行发声和表达的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诗歌的创作具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朦胧诗的出现,代表着诗歌的发展朝向个性化、个人化的方向演进,同时其主要理念是进行个体思想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朦胧诗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进行写作,一方面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从分析中可以发现,朦胧诗与传统诗歌在核心的表达主体上是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的,因此这种方法的运用,让朦胧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与传统诗歌之间根本对立的局面形成。

但从当时文艺界对朦胧诗的反应来看,传统诗人对朦胧诗的本质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不断地对朦胧诗出现和存在的意义进行质疑,同时朦胧诗人为了捍卫自身创作的自由,也展开了相应的反击,导致了不同诗歌创作方法的争论迅速升级为了对诗歌之中意识形态的争论。朦胧诗作为新出现的诗歌形式,在当时老一辈的诗人看来,是难以理解、言之无物的诗歌,因此受到了当时老一辈诗人广泛的批评;但当时社会由于在思想上刚刚解放,同时朦胧诗的审美形态具有独特新奇的特征,因此得到了社会范围内的认可。从意识形态上而言,当时老一辈诗人对朦胧诗的批评集中在诗歌的“西化”“民族色彩淡薄”的方面,这种争论 甚至直接将朦胧诗认定为“异端”。因此在实际的诗歌传播和创作之中,当时的朦胧诗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对未来诗歌走向争论的进一步激化

由于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内文艺界仍然处在万马齐喑的局面之下,受到来自政治和文坛保守力量的制约,朦胧诗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以艾青、臧克家等老一辈著名诗人为核心的力量对朦胧诗的发展进行了明确的反对,此后在“重庆诗歌讨论会上”,诗歌主流创作力量将朦胧诗作为“精神污染”来进行处理。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退,因此朦胧诗“是資产阶级文艺思潮的传播”这一论断受到当时主流诗歌界的一致认可。这种批判方式,再次将朦胧诗推向了法律和意识形态争论的中心,以程代熙的《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之中认为,朦胧诗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气味……从当时文艺界对朦胧诗这样的评判之中可以看出,对朦胧诗的批判甚至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的语境之下。同时也可以看出,对朦胧诗的争论在本质上并不是对诗歌体裁、创作方法等的争论,而是对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即文学本心的争论。

在朦胧诗的经典化历程之中,这样的争论一方面为朦胧诗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时可能对刚刚出现的审美形态进行掐灭;在另一方面,这种争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朦胧诗在社会上的进一步传播,导致相关媒体和刊物对朦胧诗进行了广泛的刊发,并促进了朦胧诗在当时的文坛之中,逐渐建立起读者基础。随着对诗歌本质的争论落下帷幕,进行朦胧诗创作的青年诗人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被社会所认可。以北岛为例,在进入主流文化圈视野之后,曾被借调到《新观察》从事编辑工作,而舒婷、谢冕等人也成为受到当时青年欢迎的文艺偶像。从朦胧诗的特点来说,由于其在审美倾向和创作理念上更加接近现代社会的文艺需求,所以能够满足当时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和个性化表达需求,因此朦胧诗在得到主流文化认知的初步认可之后,即取得了广泛的读者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朦胧诗的经典化进程。

(三)新经典的形成

在经历了艰难的诞生和形成广泛的读者基础之后,朦胧诗经典化还需要得到主流诗歌群体的认可。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虽然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但对于文学流派而言,需要得到相关权威机构对其的认可,认为其能够代表一个时期中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才能最终登堂入室。官方对朦胧诗的肯定是通过文学史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之中,对朦胧诗的诞生、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是那个时期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对传统诗歌与朦胧诗的本质和阶级之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整体而言,其中对朦胧诗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肯定,但主体仍是持否定的态度。此后众多文学史著作对于朦胧诗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且部分出版物对朦胧诗进行了结集出版,标志着朦胧诗向经典化的靠拢。早期的诗集出版之中,舒婷、北岛、顾城等诗人作为新诗的代表人物,成为主要出版对象,同时也再一次促进了这一系列诗人受到社会更加深入的关注。此后,社会各方根据上述诗人在朦胧诗创作中的相关成就,来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排序。这种方式在实质上标志着朦胧诗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构建起了朦胧诗的经典化全过程。朦胧诗这一体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审美倾向的变化,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之下,促进了朦胧诗快速的社会化,同时在经历过一系列争论之后,各方逐渐达成普遍的共识,最终承认了朦胧诗的主流地位,并完成了经典化过程。

三、朦胧诗审美价值以及对后续诗歌创作影响

(一)审美变化与传播形成了广泛的认可

纵观朦胧诗发展的历程,其诞生的时间节点正好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的阶段。从这个阶段的特点来说,由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人们的文艺审美主要集中在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文学作品之中,如《红岩》《青春之歌》等。同时在诗歌的接受和阅读上,也是以红色经典诗歌为主,这些作品主要是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展开,对个人的关注较少,同时在思想情感上,这些作品也集中在对阶级矛盾的表达上,所以相关作品中情感的层次较为薄弱。由于长期进行此类作品的阅读,从而导致大众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以往阶级斗争观念对人们的思想禁锢逐渐消失,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新形势之下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因而朦胧诗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朦胧诗的诞生是社会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之下,朦胧诗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表达以及丰富的审美形式的需求,所以在诗歌创作理念的争论之后,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文艺作品立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外,二十世纪末期,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已经成为全社会上下的一致共识,这一时期朦胧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也通过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文革的态度,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是个形式由于对意向的叠加和高度象征的方法来进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这一定的隐蔽性,所以也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利用这些诗句表达自身的情感,推动了朦胧诗的传播。

(二)诗人参与到朦胧诗的社会认知过程中

朦胧诗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诗人自身进行的推动作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朦胧诗的经典化过程。在以往的诗歌传播之中,诗人是在相关作品诞生和发表之后,被动地等待诗歌进行传播,同时依靠相关机构以及评论人士来对诗歌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古今中外的诗歌的传播之中都是最主要的方法,这种传播方式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较慢,因此诸多著名诗人都是在多年之后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导致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形式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作品是在数百年之后才为世人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所在。

在朦胧诗的传播过程中,诗人自身对这一流派创作理念的倡导和推广对朦胧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在传统诗歌与朦胧诗的论战之中,朦胧诗人自发地走出来为自身所创作的诗歌进行辩护。由于愈发增多的发声,因此社会之中对朦胧诗人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并紧随其后进行了诗歌作品的了解。同时朦胧诗人巧妙地应用了当时激烈的诗歌本質辩论的环境,将自身塑造成了大众心目中的文艺偶像,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对朦胧诗进行共同研究和传播的局面。如前所述,朦胧诗出现的时机、方式和对权威的挑战,是导致其成为当时社会舆论和目光焦点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借助于这些因素,朦胧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后期成为我国诗歌作品之中的经典。

结语:

朦胧诗是我国现代诗歌之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形成的时机的特殊性,因此导致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争论,借助于对诗歌的争论,朦胧诗快速地拓展了自身的读者群体和受众基础,并以诗人参与到其中的方式,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朦胧诗的主流地位在这一时期中仍然没有受到认可,而是在读者基数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之后,才以结集出版的方式来成就了其经典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慈江.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J]. 文学评论, 1988(3):94-102.

[2]李润霞.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3):178-202.

猜你喜欢

朦胧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诗歌论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