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阅读行为成为生活的常态

2019-09-16唐宝民

醒狮国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瞿秋白灵魂读书

唐宝民

很喜欢明代爱国将领于谦《观书》中的那几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这首诗中,于谦将书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与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表达了他在读书时心无杂念、乐在其中的情形,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

我的老家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深山老林里,因此,生命中便有了许多在山中读书的体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坐在明月朗照的山里静静地读书,室内一灯如豆,只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屋外月华如水,有山风轻轻吹过。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痴迷于书籍所带来的乐趣。我并不富有,但当我坐在灯下读书的时候,我的头顶上一定高悬着精神贵族的标志。夜已经很深了,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合上书本,到卧室休息去了。但皎洁的山月仍静静地照射着窗子,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意象,与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同样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浪漫。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他身后留下了一篇《多余的话》,瞿秋白渴望能重读一遍《红楼梦》,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瞿秋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人如果有灵魂,还要这个区壳干什么呢?人如果没有灵魂,有这个区壳又有什么用呢?”

瞿秋白的疑问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终极拷问,而在我看来,人有了灵魂,就要使它丰富,而丰富灵魂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阅读。读书是灵魂的事,因为有了阅读,我们的灵魂才能丰富,我们的身心才能壮大,我们才能泅渡滔滔江水,去寻找彼岸的芳草萋萋。当我们让读书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常相厮守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苍白。阅读行为是一种精神的朗照,当我们选择了书籍作为人生伴侣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看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美好意象。

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什么要让阅读行为成为生活的重要参与方式呢?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人类的智力不能掌握这一切整体现象之起因,但是期望发现这些起因的需求却仍要在人类灵魂之中。”而伏尔泰则认为:“我想知道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每一个细节。”王小波说得更干脆:“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那么我呢?我为什么要读书呢?我的阅读,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每天放学之后,都要赶着家里的几头牛到山里去放牧,放牛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牛又不会说话,你和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的可能。于是,我便想到了书,因此在每次放牧的时候,我都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骑在牛背上,一边看着牛,一边读书。为了寻找丰美的草,牛不停地在山野间穿行;牛背上的我,思绪便也在广阔的宇宙中穿行。后来考上了大学,进城读书,母校图书馆便成了我的精神食粮聚积地,我抓紧一切时间疯狂地阅读,除上课之外,我的生活都被阅读填满了。如果说,当年在牛背上的阅读是为了排解灵魂的寂寞的话,而在大学图书馆里的阅读,则是为了灵魂的丰富。毕业以后,我参加了工作,虽然白天的工作很紧张,但到了晚上,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屋中,阅读就变成了我的主题。我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和读书行为隔离开,那是一种血肉相连般的关系,不离不弃的读书行为已经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生活支柱。后来,我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流浪生活。那些年里,我走了很多地方,一边打工、一边以旁听生的身份在各所大学听课,这段时间的读书目地,就变得有些具体了,知道哪方面是自己所欠缺的,就找来这方面的书进行恶补,虽然如此,但却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因为我到大学旁听只为了增长知识,而从没想到拿个学位什么的。再后来,我结束了流浪生活,在北方的一所城市定居下来,并成了一所专科学校的讲师。做了讲师之后,我的阅读就分为两种了:一种是为讲课做准备,阅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另一种是仍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阅读那些经典名著。长期的阅读生活奠定了我的知识积累,也启发了我的灵感,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文章,向报刊杂志投寄。随着时间的推移,稿件一篇篇地被发表出来,当我的稿费连续三个月超过了工资,我便又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选择一辞掉工作、回家做专职撰稿人。

在做专职撰稿人之前,我的读书生活基本上都属于业余的。但做了专职撰稿人之后,读书就成了我的工作了,因为我是从事文史写作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大量阅读,才能从中发现素材、写成文章。但即便如此,我也仍然把自己的阅读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文史资料,以便为写作服务;另一部分则是阅读文学经典,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虽然不能给我带来直接的写作素材,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的文学素养。

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上午的时间用来修改稿件,午睡一个小时,醒来之后,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就都交给阅读了。春、夏、秋三季,我是在小院儿里阅读的(冬天是在书房里阅读的),摆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沏上一壶茶,一边品味茶的芳香,一边在书海中遨游。时光静静地流淌,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暮色四合的时候了,便收起书本,进屋吃晚饭。而那时,经过一个下午的阅读,我的内心是无比充实的。晚饭后到楼下散步一个小时,回来后仍旧打开书本阅读。躺到床上到睡着的这段时间,也仍然要翻翻几本床头书,不知不觉地,困意上来了,便放下书本,沉沉睡去。一天的时光结束了,但我活得并不空虚,因为我把读书当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我的心灵因此变得逐渐充实、精神也变得无比强大了。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个没有读书行为参与的生活,注定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活力的。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不把读书当成生活习惯之一,那这个国家的前景就将非常暗淡。多年以前,《低智商社会》的作者、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如是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这样的警告应该使我们警醒,使我们努力改变自己,把阅读当成生活的常态,以便使灵魂和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解释。当我在午夜时分,读完一本书时,举头望向夜空,半弯明月悬挂在天边,数不清的星辰则灿烂了整个天空,就会想起了康德的那句话:“世间最感动人的事物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另一个则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心中便蓦然涌起了一份莫明的感动。人生有太多太多的局限性,许多的事物,我们求之不得;许多的愿景,注定无法实现,而时光的脚步依旧匆匆,流逝的不仅仅是春花秋叶,还有我们的似水年华!但读书行为可以弥补我们生命的缺憾:“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持久的心灵上的震撼,能让挨饿的灵魂在信仰无所皈依的时代找到回归精神家园的路。回首曾经的青春岁月,对书籍的阅读伴我走过了那么久的风雨华年,见证了我成长中的美丽和疼痛,抚慰着我一路艰辛的苦乐时光。它们滋养了我的灵魂,支撑了我的信念,让我苍白的青春因此而绚丽如花。

选择了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不可避地选择了孤独,在《记忆之书》里,奥斯特对“写作的孤独”做了一番精辟评论:“每一本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一或者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孤独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这本书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独的产物。”其实,读书也是一种孤独行为,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你选择‘思想者的道路,也就选择了孤独,永远与‘丰富的痛苦相伴,就将是你的宿命。”但是,当一个孤独的灵魂与书相遇的时候,内心的孤独就会升华。一个理性的灵魂,不会在孤独中迷失自我,而是会在寂寞中搭建自我的意义世界,在孤独中尽情享受世界文明之光的照耀。北岛在怀念八十年代的生活时写下了这样感伤的句子:“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而选择了阅读生活的我,则更相信海子在《遥远的路程》中的眺望:“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而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瞿秋白灵魂读书
我爱读书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瞿秋白三次被捕
灵魂树 等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读书为了什么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