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盒之雅

2019-09-16孙荔

醒狮国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墨盒墨汁

母亲把铜制墨盒递给我,说全家说你最爱读书,还是你收藏着吧,母亲说墨盒是外公留给她的。我拿着沉甸甸的墨盒,墨盒是用铜做的,上面雕刻着素描兰草画,古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

我曾在徐州古玩摊上,看到民国时期的日用瓷、铜墨盒、铜锤、铜炉、帐勾等。我仔细看看那些墨盒,虽然有些古旧了,但工艺铜质都一般。老板说还有上等的墨盒,他拿出来给我看,只见墨盒是长方形的,厚重质朴,墨锈暗沉,古意沧桑,包浆古旧而饱满,闪着岁月的光茫,盒盖上端刻着两剪寒梅,下端则是幽兰及赏石,再看盒底,竟然刻着“清秘阁”制品。我说这个是上等的墨盒,老板说,看来你是懂货的。我笑笑,说懂一点。

墨盒,旧时文人号称“文房至宝”,它是用来装盛墨汁的文房用具。谈起墨盒,人们大多联想起铜质墨盒。中国刻铜艺术在商周时期就有,但唯有清中至民初的刻铜墨盒艺术达到了顶点,其中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等,在铜墨盒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因墨盒所刻书画篆印,多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清震钧《咫尺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也绝不识,士大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可见这时铜墨盒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

铜墨盒最早起源于清中期同治时期,据史书齐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记载:“刻墨盒始于陈寅生”。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

当时大多以白铜、黄铜制作外壳,以紫铜为内胆,民国初期,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王雪涛、金城、溥儒、陳半丁等书画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厂切磋书画技艺,他们还常为店主提供刻铜墨盒的画稿,这样铜墨盒生意越来越兴旺。

铜墨盒的形态很多,除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外,还有扇形、叶形、六角形、八角形、菱形、桃形、梅花形等,墨盒的外壳尤其盒盖,常雕刻山水、人物、花鸟等,一些包浆自然、图案精美老铜墨盒,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清末震钧《天咫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可见铜墨盒在晚清已成为文人雅士爱用的时髦之物。

明代没有墨盒,清代前期也没有墨盒。乾隆时人姚培谦历数十年功夫,编成一部《类腋》,姚自言“类腋一书,部以天、地、人、物,自始迄今,应数十年。”在这部书中,小至耳挖勺都有记载,唯独没有墨盒。同期的相关物类书籍笔记小说等,都未发现有关墨盒的记录。

那么,何时才有墨盒的呢?《现代汉语词典》“墨盒”条云:“文具,多用铜制,方形或圆形,象小盒子,内放丝绵,灌上墨汁,供毛笔沾用,可省临时研磨的麻烦。也叫墨盒子。”《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墨盒”是:“盛放墨汁的盒子,多用铜制,形状或方或圆,内放丝棉,以墨浸透。吴研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被他这么一招呼,倒不好意思空手出去了,只得拣几个墨盒笔套等件。”

陈寅生为清代刻铜代表人物,是因其文化素养高,使刀如笔,明书之法理,锋回转折一如纸上挥酒,行云流水,无一丝勉强之处。凡知刻铜者,必知陈寅生,致使后人称他所刻的墨盒,可以和陈曼生壶并传。《北京繁昌记》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

关于墨盒的起源,还有段传说:在清代乾隆年间,一位贤淑聪明的女子,为赴京赶考的丈夫收拾行囊时,因怜惜其丈夫背负沉重的砚台,便将自己修饰面容的粉盒装之以丝绵,浇入研磨好的墨汁,此举既省去了研墨的麻烦,又能避免所磨墨汁很快变干,增添了不少便利。后墨盒悄然成为时代风尚。

古时读书人,大都讲究生活情调与闲适,且追求雅趣,因此首先从自己的书房做起,因而便有了文房清供,笔墨纸砚、笔筒、笔架、印章、印盒等,这不仅是书房主人藉以挥洒才情的工具,也使书房弥漫着一种文雅气息。

如今墨盒早已褪去其实用功能,现代人很少用毛笔写字了,但闲时欣赏这些小小的墨盒,体味上面所刻诗文画印所表达的意趣,便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内涵。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悠远令人回味。

孙荔,专栏作家,电视台编辑、记者,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有散文集《虞关人》;随笔集《不是风动,是你的心在动》;小说集《青衣阿伶》《小镇姑娘》等。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墨盒墨汁
黑夜
墨汁里的小学问
王春书
墨汁的味道
墨汁的故事
墨汁染色在组织切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