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唤醒灵魂的一束光

2019-09-16宋佳

商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研究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宋佳

阅读不必盲从“人生必读书单”,阅读也并非考察KPI的过程,而是在建构、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趣味体系。

近年来,“大语文”“整本书阅读”“专题性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层出不穷。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对于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又有哪些提升阅读能力的建议?日前,本刊记者分别与资深教育主编、青少年成长专家、中科院家长学院特邀专家兰君,以及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语文教师黄向君面对面,就青少年阅读的课题进行了探讨。

唤醒阅读:洞开认知格局

“提升阅读能力的意义在于唤醒灵魂”,这是青岛九中语文教师黄向君11年来深耕于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初衷。

困惑于传统语文课堂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苦闷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肢解割裂,黄向君一直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破之路上摸索前行。他告诉记者,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技能和知识学习,却忽略了人格教育、情感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的意识。“正如日本的教育学家所说,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早在2008年,黄向君便在阅读教学领域进行探索和试水。多年深耕语文教学的他发现,不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高考试题改革的趋势分析,试题对考察学生思维的比重越来越大。翌年,他开始了专题阅读指导的探究。2012年,黄向君正式开启“专题性研究性阅读与写作”课程开发的漫漫苦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编写的《(活着)深入阅读》等系列专题研究性阅读指导丛书成为岛城语文阅读教学的标杆之作。跟我一起读《活着》、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心灵对话……与市面上花哨的教辅教材不同,这本150页的阅读指导书多了一分朴实与内涵。在内容设置上,从原著通读到作者自传、访谈录,从作品评述到书评,字里行间中都凝聚着黄向君老师对研究性阅读的点滴心血。读原著让经典文学作品浸润至学生的思想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的研究性阅读则借助学术论文、鉴赏文章,从语体形态、语象世界、语义体系多层面,帮助构建学生全方位的理解体系。他执阅读为剑,带领学生实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突围,他的阅读课,为长期囿于技能与知识的高中语文教学,植入了疏朗开阔的全新基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在黄向君看来,高考成绩只是学生从阅读中受益的开始,真正的比赛是在20年之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以及高尚的灵魂,以及能够有温度、有情怀地看待人世间冷暖,能够辩证地去思考问题,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他希望,阅读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可以陪伴学生的终身成长,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终极意义的答案。

感受阅读的韵律美

“在阅读面前,我们永远是毕不了业的小学生。在成长面前,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谈到如何培养阅读习惯时,深耕教育30余年的岛城知名教育专家兰君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阅读是精神内核的体现,兰君首先用“洞见、妙赏、玄心、深情”8个字概括了阅读的美感。在“洞见”的过程中,兰君将其分为三个层面:见世界、见众生、见自我。见世界,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视野的开疆扩土;见众生,即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窥见世间冷暖;见自我,即在阅读的过程中,接纳自然、接纳世界、接纳自我。“妙赏”,即阅读文学作品中流淌出的自然、淳朴的韵律之美。文字的真实与流畅细思极妙,回味无穷。她向记者举例:“比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秀恩爱死得快,如果换成博大精深的这种文言文来表达,则是‘爱而不藏,自取其亡;比如‘有钱任性则对应着‘家有千金行止由心。”“妙赏”浸润在文字中,阅读也是赏心悦目的一个过程。“玄心”即走心。她向记者形容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感覺不到时间的流逝,完全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共处一个当下,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并全神贯注于其中,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心流,阅读正是达到心流状态的途径。“深情”,即读者与作者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在她看来,文字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也是实现读者与作者共情通感的桥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和作者情感上的交流,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兰君看来,要从小给孩子培养“大语文”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主要指的是拼音与识字、组词与造句、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多以语言学习和应试为主要目标。而“大语文”观,则是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看待语文学习的过程,将语文的学习对象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更广阔的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段落章节、中心思想等“知其然”层面,更要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过程、故事心境等“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种“大语文”观,被她称之为“阅读综合体”,是伴随着孩子一生成长的经历,也是直接参与三观形成的过程。

塑造阅读好氛围

如何培养“大语文”观,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共同读一本书”,兰君告诉记者。这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被她称之为“全息场景式阅读”。在她看来,阅读由外及内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技巧层面,这是构成阅读过程的基础;其次是阅读的体验和积累层面,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内觉力的关键过程;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内化的层面,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和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在全息场景式阅读中,兰君给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为孩子提供发表观点的舞台。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急于把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施加给孩子,要给他表达自我的空间,在家庭中形成思辨的氛围。学生和家长在思辨的过程中越讨论越明晰,对孩子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都十分有帮助。同时,孩子的观点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启发。第二,鼓励家长和学生“cosplay”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在“家庭小剧场”中分角色饰演或者分角色朗读。身临其境有参与感的阅读过程相比于阅读纸质书更加丰富和饱满。第三,改写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的结局,或者引导孩子来写续集,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更广阔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最后,她建议家长鼓励和引导孩子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形式,引导孩子用文字表达和记录情绪。一个善于用文字记录心声的人,思想也更加富有内涵和质感,写作也是排遣很多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为孩子甄选有用的书籍,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黄向君老师也给出了建议:用非功利的方式达到“功利”的目的。在他看来,阅读不必盲从“人生必读书单”。阅读并非考察KPI的过程,而是在建构、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趣味体系。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学生在高一至高二阶段的阅读应该是“无用乃为大用”:即读“无用”的书,做好前期文学素养的积淀和知识储备。所谓“无用的书”,这种“无用”是相对于“功利性”的考试而言的,比如侦探类、小说类、漫画类等图书。学习是一个输入和产出的过程,只是割裂地教给学生产出的技巧还不够,还需要有大量素材的输入作为积累。“借助专题研究性阅读,学生在高一高二有了丰厚的积淀,高三通过阅读方法的传授、答题思路的点拨、写作情怀的提升,整体实力的提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研究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