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
2019-09-16史飞翔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那个“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相反,他是一个可爱的、活泼泼的、充满着七情六欲,也充满着智慧和温情的人。
孔子是一个孤独、敏感,且主体意识非常强的人。话说,有一年秋天。连日阴雨,河水暴涨。这天,天突然放晴。在教室里郁闷了半个多月的弟子们邀请孔子外出郊游,孔子欣然应允。
大雨初晴,山野苍翠。阳光灿烂,鸟儿欢唱。孔子和弟子们一路诵诗操琴不觉中来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尼山。
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孔子登上了最高处。站在高处往下一看,只见滔滔河水滚滚东去……凝望着这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突然间一阵伤感。想想光阴如流水一去永不复返,自己此时也已年近半百,而事业无成,不由得感叹万千,禁不住随口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师,您在说什么呀?”子路问站在一旁的颜回说:“老师这是在感叹人生苦短而怀才不遇呀。”
孔子听了叹道:“知我者,回也。”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千古名言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孔子观河之后的触景生情、是感物伤怀。与“登高观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次——“幽谷吟兰”。
“幽谷吟兰”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而返鲁的公元前484年。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十四年,光阴似箭,年华如水。走时尚值壮年,今已白发须须。唉!人生苦短,譬若朝露。
站在一块开阔的山地前,孔子遥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想想自己离开故土十四年,颠簸流离,四处碰壁,逃来躲去,“累累若丧家之犬”,空怀抱负而一筹莫展。唉,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人生怎这么艰难?想到此,他不禁心如刀割,泪水滚滚而出。
这时一阵山风刮来,孔子忽然闻到一股幽香。这荒山野谷怎么会有香气传来,孔子想去看个究竟。
“你们闻到香气了吗?”孔子问众弟子。
颜回、子路吸了吸鼻子说:“是。”
于是,孔子一行便顺着香气转进一道幽谷。香气愈加浓郁。再往深处走,又闻潺潺流水声。一条清澈的小溪映入眼帘。溪边生长着各色杂草,香气就是从这些杂草中发出的。于是孔子弯腰走了进去。
啊,是兰花!只见一株株兰花长在杂草丛生之中。孔子折了一枝,放到鼻底嗅了嗅,好香啊,兰花如此高雅,为何却生长在这荒山幽谷之中,而不被人发现?如此清馥的芳菲之王,竟与那些杂草混长在一起,白白地葬送了它的美丽、芬芳。“唉,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啊!花草尚如此,何况人乎?”孔子又一次感悟道。感慨之余孔子即兴作了一首《猗兰操》。只见他一边操琴一边吟唱,歌声哀怨而又凄凉,直听得颜回、曾参等一帮弟子泪水汩汩。想想,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在感叹自己的一生。那真是一种巨大而又难言的悲怆。与“春风得意马蹄疾”相比,我更相信孔子的一生是“苦练”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凉哀婉的一生。无论是“登高观河”,还是“幽谷吟兰”無一不表明孔子是一个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异常敏感,且天生有着很好悟性的人。他触景生情,睹物伤怀,进而能够联系人生而有所感悟。反思孔子的一生,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下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圣人尚如此,何况我辈乎?
史飞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