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让学生写作从放逐走向回归
2019-09-16周晓英
周晓英
【文章摘要】 当下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缺失,学生写作陷入泥潭,教师教学走入困境。基于学生生活,从教材文本中让学生触摸读者意识,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触发读者意识,开发资源让读者意识浸润学生写作三种途径,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关键字】读者意识 交际语境 学生写作
读者,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文章的人。在学生写作中,同样也存在习作的读者,如教师、同学、父母、亲戚等,这就是学生交际语境写作的“读者意识”。关注读者,能够焕醒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明确表达的对象,清楚表达的内容,明白表达的方式,推动写作行为的持续性发生。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学生,写作时也会努力追求适合读者的心情,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字中感受愉悦,释放心灵。当下的学生习作,读者单一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使得学生永远处于命令式地写作,填鸭式地完成任务。如何让每个学生拥有读者意识,心中装有读者,让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心自觉行为,这是当前习作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教材文体:让读者意识“看见摸着”
读者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完成习作任务或是习作作业,草草了事,从不思考“我要写给谁看”,对“为什么要这样写”更无“深思熟虑”,对“怎样写”更是“浅尝辄止”。显然,这是与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方式”这一要求相悖的。如果学生写作意识不到读者的重要性,不能清楚文章的读者是谁,那么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书面表达就束缚了学生的言语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品质。学生写作素养将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严重阻碍了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到语文教材的三种典型文体中去追寻“读者”的足迹和身影,对读者意识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1.生动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科普小品文是苏教版教材中司空见惯的题材,它科学规范地向读者介绍科学性的知识,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介绍了南极和北极的特点及其作用,文章浅显易懂。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两极“冷”的特点,体会作假设和打比方的妙处,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思维很难和枯燥的说明方法联系起来。此时,教师提供一段运用大量数据描写两极冷的文字让学生说体会,这下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表达,在具体的数字中学生们清晰地感受到两极的冷。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位梦华爷爷为什么不用具体的数字来介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教材中读者意识在作家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2.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
苏教版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一个个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既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故事,也让他们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生长。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阅读的层次单元梳理成说理类和叙事类童话故事,按年段按兴趣进行序列化阅读,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将阅读期待、阅读需要等元素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中,重组内化语言文字,建立起读者意识。显而易见,阅读和思维在碰撞中共生同筑,读者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成长的种子,它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借物抒情的散文。
抒情性散文是表达作家心声的文章,往往有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之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占了大量的篇幅。这类文章篇幅不是太长,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较高的阅读思维品质,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能读懂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表象,却无法发掘作者写作背景等深层次东西。于是,教师发散性寻找这类散文的原文给学生阅读,已有阅读品质的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而对一些低品质阅读的学生似乎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此刻,学生也明白这些名家名篇在选入课文时,都进行了删减、改动,其目的是编者心中装有学生读者。
读者意识,不是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将教师的阅读思维强加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而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意识到精选的文章不仅是作家心中有读者,编者也是心怀读者。因此,要想让学生习作深受大家的欢迎,就要让学生去了解习作的读者,熟悉其阅读背景等因素,真正让读者意识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要素。
二、任务设计:使读者意识“触发灵感”
传统作文教学的内容大都是命题式作文,用固定题目紧紧地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布置写作内容。而写作任务的设计,则是教师用交际语境特有的方式提示学生写作题目,让学生清楚文章是写给谁的,达到什么目的。有效的写作任务,唤醒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憋”作文、“编”作文等脱离真实的行为将一去不复返。
1.从生活需要设计
艺术来源于生活,成功的写作任务也应该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次遇到雨天大课间,在室内做完苹果操后,学生就无所事事,除了阅读作业,丰富多彩的课间生活似乎与雨天“绝缘”似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自编自创有益于身心的游戏来丰富学生雨天的课余生活呢?于是“创意游戏PK赛”这一写作任务呼之欲出:“本班首届运动小达人暨“创意游戏PK赛”开始啦!请你写一写和小伙伴一起独立设计或创造的游戏,将游戏的名称、规则和创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下来,还可以附上游戏的鱼骨图或思维导图,制作成美篇或者初页向大众评审团(教师、学生、家长组成)展示。届时将按网络投票数的高低,前十名进入游戏排行榜,在班级甚至全校推广。”这样的设计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仅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融合了现代信息的元素,可谓一举两得。
1.从内心情感创作。
写作任务的设计还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原始动机,促进学生語言的内核生长。一位援疆同事发来短信,希望和内地小朋友手拉手进行书信文化交流。学生知道后,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自告奋勇地要写一封信给新疆小朋友,甚至想邀请他们来家乡常州做客。于是及时设计交际语境:“给新疆小朋友写封信,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家乡,除了文字还可以勾画情景……”话音未落,他们已经开始各忙各的,熟悉的淹城野生动物园在他们笔下是那么风趣幽默,在他们笔下沉睡已久的春秋淹城也是一派江南风光。无疑,一旦写作任务触动学生的心弦,其创作的源泉是无穷无尽的。
3.从认知冲突思考
当下的学生的认知已经被模式化、被框架化,一旦和成人的思维有异,那学生永远发言权,他们的见解得不到申诉,久而久之,思维就被成人化,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趋于成人,因此,当今“小大人”随处可见。正值微信时代,美篇、初页、抖音风靡,在成人的“镇压”下,学生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潮涌动。对它们念念不忘。于是,利用周末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如今,美篇、初页、抖音进入课堂,请你和爸爸妈妈选择你最喜欢的APP,学习制作,并且把APP记录下一家人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发在朋友圈。”当晚,周末的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学生的作品:《我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难忘的第一次》《相亲相爱一家人》……
这样的写作任务,读者意识清晰,学生明白要倾诉的对象,会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極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意愿,积淀学生写作的生长厚度。
三、开发资源:令读者意识“深入人心”
没有读者的作文,充其量就是光有空壳的写作。学生习作稚嫩,要想拥有众多读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于是,我们就办起了班级“周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拥有固定的读者。
1.让朝夕相处的同学成为读者
每周一是“周报”“出刊”的日子,也是学生最安静的时刻,拿到报纸开始共读,录用的学生笑面如花,“地毯搜索式”寻找竞争对手是否上报。享读时刻,更是激动人心:一声声嘹亮的读者呼声,一张张精美的“稿费单”,洋溢着学生对写作的乐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个个跳跃的姿势,彰显着学生写作的生命。此时此刻,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着因作文受到同学关注带来的喜悦、激动,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2.让高高在上的家长成为读者
每次“周报”“出刊”,笔者即刻拍照发到班级微信群,让时刻关注班级动态的家长第一时间也能阅读“周报”。读完后,家长都在群里点赞、鼓掌。潘开宇同学的“我的第一桶金”发表在“周报”上,家长随即写道:“孩子,我一直觉得你不懂事,今天我才发现,你也是乖巧懂事!” “周报”不仅仅让家长成为读者,更是成为亲子交流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为习作受到家长的肯定而感到兴奋,家庭氛围会因为“周报”而变得更加和谐。
3.让更多的人成为读者
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不断地膨胀,需要更多的人成为他们的读者。于是,我们每次“出刊”分别给年级组和课题组发一份,让他们也参加“最受欢迎作文”的投稿,时间一久,一些“周报”的“霸主”成为校园明星了;一学期“周报”结集装订,家长自行多订几份,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让更多的人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潘开宇、潘俊杰的文章已经发表在《常州晚报》,此时此刻,学生写作的幸福感已经不言而喻了。
学生习作的读者越来越多,“不会写”“不愿写”这些托词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愈来愈强烈的写作欲望。
读者意识是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之一。只有把读者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写作从天马行空的“文章制作”走向回归童真的“过程写作”,真正让传统的习作教学全线“翻盘”,实现学生写作与生命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