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60例
2019-09-16赵桂香
赵桂香
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主要是指由脑缺血、缺氧或出血性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脑部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梗死等,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2]。随着诊疗技术的完善,中风死亡率减小,但许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风后遗症,主要包括失语、偏瘫、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近年来,针灸在中风治疗中发展迅速,演变出头针、体针、电针及透刺等多种针刺技术,其中电针疗法较为常用。随着中医技术的推广,电针疗法开始配合其他针灸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温针灸通过联合针刺与艾灸作用于穴位,能达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及增加肌肉功能的效果,有利于中风患者康复效果提升[4]。为此,我院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温针灸2种疗法的联合效果,现展开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20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观察组60例,男女比例17∶13;年龄53~82岁,平均(61.23±5.49)岁;病程4~10个月,平均(6.50±0.33)个月。对照组60例,男女比例31∶29;年龄50~84岁,平均(63.42±4.55)岁;病程2~8个月,平均(6.14±0.46)个月。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本院伦理会同意该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入标准:经临床检查证实存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及肢体障碍等症状,依据《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5]符合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符合气虚血瘀证型,患者、家属知晓研究,自愿参加,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晕针、过敏体质、急性缺血卒中、脑出血、帕金森、脑肿瘤及脏器严重病变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电针疗法:取仰卧位,选用G6805型号电针治疗仪,选择悬颅、脑户、头临泣、率谷、神庭、极泉、尺泽、气海、委中、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针刺,电针倾斜30°刺入穴位,4~5 mm,电针快速捻转,刺激频率110~240次/min,通电30 min,留针30 min/次,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4个疗程。在电针疗法基础上,观察组实施温针灸疗法:取仰卧位,选择百会、气海为针刺主穴,选择风池、曲池、合谷、肩井、臂臑、丰隆、血海、足三里及三阴交为针刺配穴;取华佗牌28号针灸针,针刺以上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并将点燃艾柱置于曲池、气海、足三里穴位针柄上,保持30 min。若伴口眼歪斜,加刺颊车、地仓;若伴上肢障碍,加刺外关、肩三针;若伴下肢障碍,加刺太冲、悬钟、阳陵泉;若伴语言不利,加刺金津、玉液。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依据中风疗效标准,显效:口歪眼斜、言语不利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在治疗后均消退,能自理生活,肌力增加2级及以上;有效:口歪眼斜、言语不利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在治疗后均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肌力增加1级;无效:口歪眼斜、言语不利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在治疗后无变化,生活仍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数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随之缺损越严重[8]。运动功能评定按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从上下肢活动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随之越佳[9]。生活能力评定根据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从排便、吃饭、穿衣及洗漱等活动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随之越佳独立[1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FAM评分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从中医学观点看,中风是由于风邪侵络、脉络空虚、气血逆上、风动阳化及经脉阻滞所引起,而中风患者在脉络阻滞的病理基础上会阻碍气血运行,故而引起失语、偏身麻木、肌肤不仁等各种后遗症,中风后遗症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病症,气血、肝肾亏虚是本虚,气滞血瘀痰阻则是标实,其中最为常见的证型为气虚血瘀型,故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重在通络活血、补气化瘀[1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采取电针、温针灸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6.67%,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7.32±2.31)分、运动功能评分(80.12±4.2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贺小卉等[13]研究所得结果相似,可见,电针、温针灸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且能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分析原因可能为:电针疗法是针刺技术之一,利用电针机对机体穴位刺入的毫针上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进行治疗的一种疗法。电针治疗能缩小缺血范围,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并增生毛细血管,从而解除周围组织水肿,并能减少脑组织内钙含量,保护神经功能,避免进一步受损,从而改善言语失利等后遗症;同时,电针还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增加,增殖、分化大脑神经干细胞,提高脑血流量,促进脑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缓解后遗症[14]。而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互为结合的一种疗法,通过艾灸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使得机体气血得以改善,促进血液循环,以此减轻组织疼痛、痉挛,同时针刺穴位还能促进机体的内源性调控,发挥良好的升阳举陷、温通经络及舒经活络、祛瘀活血的功效;此外,艾灸能提升机体免疫,强化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功效,并阻止氧自由基过量释放,减轻细胞损害,发挥抗炎、抗氧化功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后遗症[15]。本次研究在取穴上主要有百会、风池、曲池、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这些穴位经针刺刺激后,能发挥调衡阴阳、运行气血、温阳通络、疏通经络及祛瘀活血的效果,能进一步促进中风患者康复。因此,通过联合电针、温针灸治疗,能有效提升疗效,改善神经、运动功能。同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80.54±4.92)分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电针、温针灸联合治疗的有效性高,能促进预后。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采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且预后良好,值得推广。
一汪君美内室,六月间,发晕昏迷。延余诊之,两寸芤而散,余脉如常,但重按之,时见歇指,此暑热秽气触犯心经之痧也。扶之不起,先用宝花散,薄荷汤并藿香汤冷服。稍醒扶起,刺出毒血三针,不愈。用沉香阿魏丸、薄荷汤微冷冻饮料之,渐安。后用四物汤调理而愈。
——摘自清·郭士遂《痧胀玉衡·卷中·闷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