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9-09-16姚恒帽胡海霞
姚恒帽 胡海霞
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即后循环TIA)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及穿支小动脉病变,主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屡屡发作,久则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突发中风。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眩晕”的范畴。据统计,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重者可进展为不可逆的卒中。
基于上述棘手问题,本研究在关于眩晕的古今文献基础上,选取瘀血阻窍型眩晕病例,通过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证候,减少住院天数,明显改善了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低廉的新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对照研究。选取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患者68例,运用单盲数字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例,
注:2组患者年龄用t检验,性别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患者眩晕病史比较 (例,%)
注:经卡方检验,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3 2组患者基础疾病比较
注:经卡方检验,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2017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瘀血阻窍型诊断标准:主症:眩晕。次症:失眠,头痛,心悸,健忘,耳鸣耳聋,面色紫暗,精神不振,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或细涩。证型确定:满足主症,次症至少具备2项及以上;或满足主症,并结合舌象及(或)脉象,即确定为瘀血阻窍型。2)西医诊断标准: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即指临床上的后循环TIA,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是其主要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为其主要病理机制。参考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2006年中国PCI的专家共识[3]和《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①年龄50~90岁。②以头晕/眩晕为主诉,伴有至少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或体征:感觉障碍(头面部或躯体麻木、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肢体无力、瘫痪、发音或吞咽困难);视力障碍(视物成双、视野缺损);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或跌倒);其他(意识一过性丧失等)。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发生异常,流速减慢或搏动指数升高,或其他影像检查证实椎基底动脉存在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等血管外形改变。④经颅脑CT排除脑出血。⑤摒除其他类型的眩晕,如颈源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尼尔病、偏头痛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听神经瘤、急性脑梗死、淋巴周围瘘、脑出血及耳源性眩晕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1)年龄50~90岁。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为瘀血阻窍型的患者。3)符合西医诊断标准。4)以眩晕为首要证状,且以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诊断者。5)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耳部冻伤、炎症、局部皮肤病和严重肝、肾、脑、心等器质性病变或对耳穴压豆过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方法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5 mg/粒)10 mg,每晚1次,分别给予降脂、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对症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3586, 500ml/瓶)500 ml,1 次/d静脉滴注,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耳穴压豆治疗。主穴:晕点(枕)、内耳、额、脑点、神门、交感、皮质下。配穴:瘀血阻窍型加肝、心、肾。操作通过压痛法,认真在取穴的地方探查敏感点,压迫后以局部发热、灼痛作为判定标准,找准后用75%的乙醇棉球做常规消毒,把胶布剪成0.6 cm×0.6 cm的方块,将王不留行籽(用75%酒精浸泡过)贴于每个穴位灵敏点上,触压约5min达到局部发热、灼痛为佳,嘱患者每个穴位每日按压4~8次,每次以发热灼痛为限,每次5~10 min,隔1~3天换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1.4.2 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及基础疾病等。2)疗效性观测:①中医证侯积分(眩晕程度,耳鸣、呕吐伴随等症状情况);②DARS评分;③住院天数。根据201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级量化表标准,将眩晕列为首观症状,其他为次观症状。主症按重、中、轻、无分级计6、5、4、0分;次症按重、中、轻、无分级评为3、2、1、0分的方法。由于观察者水平高低不一,且证候把握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故舌、脉只做记录,不进行评分。见表4、表5。
表4 量化标准表
表5 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
姓名: 组别:
1.4.3 疾病有效标准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6],分为:痊愈:无症状,生活和工作正常,眩晕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能正常活动或工作,微感头晕目眩,但无旋转感,眩晕证候积分减少>60%;有效:眩晕减轻,生活和工作受影响但能坚持,轻微旋转感,眩晕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眩晕等无好转甚或加剧,眩晕证候积分减少<30%。眩晕证候减少=眩晕证候积分差值/治疗前眩晕证候积分×100%。总有效率为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之和。注:眩晕证候量表积分为该研究疗效评定积分。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4.4 统计学方法该研究通过SPSS 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录入及管理数据,然后进一步通过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比较,等级资料比选取秩和检验。每次检验水准α=0.05,选取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P=0.014<0.05),2组病人病症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6。
表6 2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7。
表7 2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 (例,
2.3 DARS评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前2组DA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98,P=0.553>0.05);对照组治疗前后DARS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0.01);研究组治疗前后DARS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0.01);2组患者治疗后DARS评分差值比较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0.598,P=0.0.001<0.01),证明治疗组在改善后循环缺血瘀血阻窍型的DARS评分上要优于对照组。见表8。
表8 2组患者治疗前后DARS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2.4 住院天数比较经t检验,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见表9。
表9 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3 讨论
眩晕是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大概占VBI的45.5%~81%[7]。多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近年来有递增趋势,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单一西药治疗尽管止晕、止呕等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对乏力、纳差等相关症状的改善却不明显,且易反复发作,加上西药大都毒副作用大、价格较贵,临床疗效并非满意。
耳与人体全身经络、脏腑均有关系[8]。身体其他经脉也与有耳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也有“十二经通于耳”之说。按照生物全息学说,耳廓不是单纯的听觉器官,而是人体的缩影,刺激耳穴可影响相对应的脏腑和器官的病理和生理,产生治疗作用。耳穴压豆运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耳穴,通过经络,按压相应穴位起到益气活血、舒通经络、调理脏腑作用。本研究基于此理论基础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着重辨证施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护脏腑,调和阴阳。方法是通过缓慢持续按压耳穴产生良性刺激,使末梢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特定区域,来抑制初发的阳性病灶,产生新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取穴均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安神为原则,所选穴位中神门穴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消炎等功效。额点性平,偏阴,可镇静安神、行气通络;脑点性平,有偏阴之性,可养血益精、宁心利窍、疏郁调精,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皮质下穴可镇静安神、醒神开窍,神门、脑点、皮质下可共同调节阴阳,协调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益气安神。内耳穴性平,可清头明目、利耳通窍、行气止痛;晕点性平,可清头明目、利耳通窍、行气止痛;交感有滋阴、养心安神、行气降逆之效;额交感、内耳与晕点可保护前庭系统;心穴性平,有偏阴之性,可养血生脉、益气安神、通络止痛肝穴可疏肝利胆、降火熄风、头清目明;肾穴具有降火益肾、强骨壮腰之功效;取心、肝、肾等贴压具有养心安神、疏肝补肾、调和情志,从而缓解头晕。综上所述,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增效作用,中医学通过生物全息学说的辨证论治,可有机地把局部与整体,证与病统一起来,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较好地改善了症状,起到了协同作用,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效果,远期效果更具优势。
总之,此方案是可行的,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具有发扬光大中医学的重要意义,有广泛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