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注水技术适应性研究及应用
2019-09-16吉子翔帅举奎
吉子翔,张 静,李 乐,帅举奎,高 翔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1 周期注水机理研究
周期注水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通过压力场的调整,产生的附加窜流能起到调节油层间矛盾的作用,使更多的水从高渗层进入低渗层,更多的油从低渗层进入高渗层,使常规水驱滞留的原油得到动用;周期注水将会削弱毛管力窜流,是油田开发的有利因素[1-3]。
对比常规注水,周期注水能够减缓递减、降低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最终采收率(见图1)。
(1)注水初期:周期注水产油量、采出程度、含水率变化趋势与常规注水基本相同。
(2)注水突破后:周期注水产油量降低速度、含水率明显低于常规注水,为周期注水主要见效期,采出程度逐渐高于常规注水,致使最终采收率明显高于常规注水。
(3)开发晚期:周期注水产油量、含水率逐渐接近常规注水。
2 周期注水适应性研究
2.1 储层物性特征适合实施周期注水
周期注水条件下的油水交渗流动,主要是毛管力和弹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储层非均质性、油层连通性、原油黏度、润湿性、气油比有关;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高气油比、低黏度的特征,适合实施周期注水。
2.2 储层剩余油富集,具备实施周期注水的潜力
平面上,水驱呈多方向性,整体采出程度较低。孔隙渗流区,油井间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裂缝窜流区,采油井与注水井连通,裂缝侧向驱替范围有限,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裂缝侧向。
图1 周期注水和常规注水产油量(左)、采收率(中)、含水率(右)变化对比
图2 不同类型周期注水示意图
剖面上,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高渗段储层吸水好,吸水剖面以尖峰状和指状为主,剩余油呈“互层式”分布,主要分布在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和注入水未波及的区域。
2.3 油藏处于中高含水阶段,需要转周期注水开发
任何阶段由常规注水转为周期注水都能够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但含水>60 %以后,周期注水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逐步减小,周期注水效果变差,目前超低渗透油藏主力油藏含水在40 %~60 %,符合转周期注水开发的时机。
3 周期注水参数确定
结合理论计算和油藏数值模拟,对注水方式、注水周期和周期注水量三个主要参数进行优选。
3.1 周期注水方式优选
按注水井排排列方式划分为三种注水方式(见图2),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
同步周期注水:注水井排同升、降水方式;
异步周期注水:注水井排交替升、降水方式;
交替升降注水:注水井排内相邻水井交替升、降水方式。
根据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对比三种注水方式,异步周期注水、交替升降注水开发效果优于同步周期注水(见图3、图4)。
3.2 注水周期优选
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式1,式2)和数值模拟法,对比不同注水周期,周期为30 d~40 d 效果最佳,增油量最好,含水上升率较低(见图5、图6)。
图3 试验区不同注水方式累产油变化曲线
图6 试验区不同注水周期含水率变化曲线
式中:L-注水井排与采油井排间的距离,m;μ-注入水黏度,mPa·s;Ct-地层综合压缩系数,10-4MPa;K-地层有效渗透率,10-3μm2。
3.3 周期注水量优选
根据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对比不同注水量,注水量波动幅度0.8~1.0 倍效果最佳,增油量最好,含水上升率较低(见图7、图8)。
综上确定了超低渗透油藏周期注水试验参数:开展异步周期注水,注水周期30 d~40 d,周期注水变化幅度0.8~1.0;结合不同油藏开发特征和实际生产情况,对生产制度进一步进行优化,开展五种制度周期注水试验(见表1)。
4 现场实施效果评价
图7 试验区不同注水量累产油变化曲线
图8 试验区不同注水量含水率变化曲线
表1 不同类型油藏周期注水制度
结合油藏见效程度、水驱效率高低等特征,在G271、W410 等水驱敏感和裂缝发育油藏,开展不稳定注水试验219 井组,57 口可对比井吸水厚度由9.7 m上升到10.2 m,累计增油3 014 t,在累计少注343 m3/d的基础上预测采收率提高0.8 %。如针对G271 长8 油藏水驱不均的井组,在不同注采单元开展了六种方式周期注水试验,试验井组月度递减由1.0 %下降到0.8 %,含水上升率由1.7 %下降到1.5 %,区域压力保持水平由89.3 %上升到92.2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结论与认识
(1)针对强非均质性、高气油比、低黏度的油藏实施周期注水,效果整体较好;常规水驱不利因素导致储层剩余油富集,有利于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
(2)根据数值模拟对周期注水参数进行了优选,其中异步周期注水,注水周期30 d~40 d,周期注水变化幅度0.8~1.0,效果最好,根据实际生产优化注水周期30 d 进行试验。
(3)根据现场实施效果,周期注水能够达到降低递减、减缓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了水驱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