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形势下报纸特刊的包装与创意
2019-09-16
(作者为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广告公司副总经理)
湖北十堰市很年轻,区区不到3万平方公里,短短不到50年的历史;十堰虽地处鄂西北偏僻之隅,但不失开放活力。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级市的党报——《十堰日报》,凭借自身的创想与创意、探索与革新,近年来佳作频出、不同凡响,引领着报业变革的浪潮,延伸着平面媒体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平面媒体介质的革新与包装的创意,探索出了一条纸质媒体的包装创意之路。也为新形势下党报如何转型发展,迎接新媒体挑战、增强影响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何谓特刊?美国期刊编辑联合会评选的“美国期刊奖”2003 年度最佳特刊奖 (Sing1e-Topic Issue) 的颁奖说明提道:特刊指的是杂志针对某一个重大话题,打破正常的栏目设置,整本杂志都探讨此话题。获奖者必须“内容全面、透视精准、充满了对该话题的想象力和选题把握能力”。 报纸特刊与杂志特刊形式上比较接近,其新闻性、 时效性更强一些。
技术创新 报纸瞬间一纸风行
达·芬奇说,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同样,平面设计的最神奇之处就是在二维有限空间中把文字和图片条理化,再加上创意,塑造出生动的形象,从而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传达编辑思想,让受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2010年3月5日,由美国著名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的3D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A1ice in Wonder1and)全球首映,十堰日报传媒集团专刊记者抢先观看了这部影片。出于职业敏感,我们便提出能否做3D报纸这一想法,没承想我们一拍即合,认为这是一个创新,技术上可行。很快,我们进入技术研发阶段。
“3D”里的“D”,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线度、维)的首字母。3D即三维空间,是利用偏光技术原理等特殊的影像处理手段和人眼在影像还原时的视觉错觉而产生的三维成像显像技术。《外滩画报》在对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3D报纸有这样的体验描述,“他(杰克)的脸庞仿佛触手可及,你甚至能看清他皮肤上的花纹”。技术人员使用photoshop将一张普通的2D照片分离成不同层次的红蓝两张图片,然后将两张图片不完全套印在一起,合成一张“模糊的图片”,这张“模糊的图片”就是3D图片,使用3D眼镜观看,3D效果就出现了。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3D报纸的时机比较特殊,不像之后其他报纸那样,并非重大节庆或者大事件,也并非广告客户要求,而是内在的一种创新渴望与冲动。经过专业技术攻关,4月16日,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中国第一份3D报纸。一时洛阳纸贵,一纸风行。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介竞相转载了这一消息,效仿者趋之若鹜,迅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3D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0余家报纸先后推出了3D版,其带来的广告效应也达百余亿元。时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很有兴致地翻阅了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首份3D报纸,对突出特色、锐意创新和谋求突破的做法表示赞许,勉励十堰日报传媒集团继续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不断探索发展创新,做大做强做优报业。
包装创意 凸显纸媒创想无限
2010年3月28日,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十堰召开,这是全省经济领域的一次盛会。《十堰日报》如何在这次报道中出新出彩?特刊!特刊一直是《十堰日报》产品线中的优势项目,108版,可谓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但如何体现地域特色与创意呢?首先,此次特刊时间紧、任务重,印刷采用新闻纸印刷,又无法装订,拿起来比较松散。其次,作为一份新闻特刊,与会代表会不会看完就扔,破坏了会场环境?因此,做好这次特刊包装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齐性与收藏性。
一叠一百多个版的新闻纸如果要做到整齐,要么装订要么用外包装。循着这个思路,于是我将特刊外包装设计为筒状,且外包装图案用《十堰日报》要闻版面。筒状报纸上,登有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赴黄冈团风移民安置点亲切看望慰问郧县移民的彩色新闻照片,登有当地科学防灾、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等7条消息。综观整个筒状报纸,新闻纸是黄色的,而就在这发黄的报纸中,抢眼地“跳”出了一个白色的背景:全省地图。地图上,“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给力县域经济,促进荆楚崛起”的会议宣传语很是醒目。同时,筒盖以《十堰日报》报头、报眼下面的蓝色线条为切口,非常妥帖且天衣无缝地造出了一个完美的新闻报纸外包装圆筒!
然而,这样的包装能完全体现十堰特色吗?编辑再次陷入深思。众所周知,全世界70%的绿松石产于中国,中国70%的绿松石产于十堰。可以说,绿松石是十堰唯一一个天然代表十堰走向世界的名片,如果要体现地域特色非绿松石莫属。绿松石是一种升值空间大的宝石类产品,作为纪念品也是不二选择。考虑到特刊的便携性,在特刊外包装上装一个吊坠,一是便于携带,二是增加纪念收藏价值。综合以上创意,最终呈现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纪念特刊,综合实现了可读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走出了报纸特刊包装创意的一条新路子。会议当日,1000余名与会代表没有一人将特刊落下,会后均赞不绝口,作为纪念品收藏。
情感包装 颠覆读者阅读体验
2012年2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提出一系列支持十堰发展的政策措施。紧接着召开十堰市三级干部大会,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支持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心和信心。此时,十堰正值初春,春风拂面,万物勃发,全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的号角已然吹响,打造区域性中心城的旗帜在车城上空迎风飘扬。
这是一场政治性、严肃性极强的盛会,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出版特刊是《十堰日报》的传统。面对这样的一场盛会特刊如何出、如何与全省县域经济特刊错开角度,成为困扰采编人员的一大问题。
毫无疑问必须另辟蹊径。那么,这条径在哪里呢?一个关键词掠过我的脑海:春天。春天给以人希望,催人奋进。沿着这条思路朝下想,信。一封春天的来信。就这样形成一封送给与会代表春天的信。思路已形成,包装亦是易如反掌。根据这一理念,我将特刊设计成信封形式,用粉红色作底色,寓意温暖、温馨。
第二天会议现场,与会代表一落座便发现一封粉红的信,便好奇地打开,发现是《十堰日报》出版的特刊。会议之余便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对《十堰日报》的特刊创意也无不称奇。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在中线工程调水前夕,《十堰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历史不会忘记》《水缘载满深情》《清水永续北送》,共同回顾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移民奉献历史,展望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美好未来。报道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形式优美,权威性、艺术性、新闻性都很强,是一部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建设史诗性的新闻佳作。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调水成功。为时代讴歌,为历史存档。为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集团所属的《十堰晚报》连续11天、推出共计92个版的调水系列纪念特刊《大江北去》,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广大读者热捧,不愧为大主题、大作为、大气势的精品力作!当日报纸零售量大幅增长,特别加印的1.6万份报纸销售一空,时任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对特刊高度赞赏,《湖北日报》刊发《铭记历史 触发共鸣 十堰日报推出〈大江北去〉特刊》一文,对十堰日报传媒集团这一特刊予以报道。《十堰审读》发专号阅评为其点赞;《中国记者》评价:“《大江北去》足以佐证:重大题材面前,地方媒体完全可以展示‘好声音’”。时任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多次点名表扬;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先后在城区人民广场、郧阳广场举办特刊巨型报展,吸引数万名市民观展。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拥抱时代 匠心打造出新出彩
拥抱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新闻媒体人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与时俱进记录时代的进步,讲述时代动人的故事。
改革开放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变革,40年巨变更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丽史诗。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十堰日报》充分发挥党报优势,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这一重大时代主题,突破以往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精心策划,大胆尝试,于2018年12月在一个月之内连续推出12本精品特刊。特刊按行政区划和行业从不同的视角,推出《十堰风华》《老区新韵》《大岳大兴》等系列主题特刊,全景再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礼赞改革功臣,抒写豪情壮志,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磅礴动力。系列特刊共计600个版,同时通过网络专题和微信公众号同步以不同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组特刊以给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报道内容,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编排形式,嫁接互联网基因的新技术手段,展现了纸媒内涵丰富的魅力风采,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市领导表扬该系列特刊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值得学习。市档案馆、图书馆还将系列特刊作为重要文献予以珍藏。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报纸特刊在对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内容的承载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
精彩不曾重样,大事从未错过。《十堰日报》总是以新闻媒体人特有的敏感不失时机地对重大主题浓墨重彩地予以报道。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百年沧桑,青春激荡。十堰日报编辑部提前两个月将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作为上半年重大新闻策划主题,组织骨干采编力量从主题策划、版面创新、表现手段等方面精心运作,也争取了团市委的鼎力支持。五四当天,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型特刊《百年青春梦》隆重特出。特刊以近80个版的篇幅,推出《致百年·不忘初心》《致青春·不负韶华》《致时代·不负使命》等篇章,气势恢宏地再现了100年来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特刊成为当日大型主题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1000本特刊在现场被抢购一空,现场的巨型报展连续三天引来了数以万计观众参观。特刊带来的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团市委还专门发函《十堰日报》致谢。
链接:
近年来国内报纸包装创意盛事不断,让纸媒在纸型的尺寸上大胆突破,在表现形式上屡出奇招。
——四连张式。譬如《羊城晚报》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期间接二连三地推出“四连张”特刊,即《盛世龙腾/华夏凤舞·北京奥运会》《飞天·上海世博会》《醒狮·广州亚运会》为创意切入点,直把“四连张”从“特刊”做成了“特产”。
——画卷式。借纪念新中国60华诞之机,《华商晨报》自2010年8月起推出了每天一期、历时两个月的大型报道《中国画卷》。获得了“国际新闻设计协会”(简称SND)第31届“全球最佳报纸设计比赛”金奖,是全球中文报纸在“SND”31年历史中首次获得金奖。
——剪纸式。传承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粹的剪纸艺术,被《辽宁日报》在《行走世博》特刊中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包围式”的版式设计里,大红剪纸精妙传神地表现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中国馆等上海城市和世博园景观。
——拼图式。上海世博举办期间,许多纸媒的“世博园”全景图用的都是世博官网的图片,但《半岛晨报》在特刊中另辟蹊径自己泼墨绘制园区大图。有趣的是,在28个版的特刊中有14个版面设计了“世博拼图”的拼图碎片,它们分布在特刊的偶数版面上,读者可沿版面边缘将留白裁掉再把14个版面拼起,一幅完整的水墨《浦江世博图》呈现眼前。《辽宁日报》的《水墨世博》特刊手笔更大,竟是由32个版对面拼成。
——水墨画式。以《国韵》为主题、动用了16个整版去呈现上海世博会22个场馆是《重庆时报》的创意,从第一版墨盘出墨、画笔起笔到最后一版画笔收墨,画出一幅贯通全部版面的世博场馆与城市背景交融的中国水墨画。
——丹青式。作为地市级党报的《中山日报》在上海世博期间拿出了他们的大制作《世博丹青》。特刊总长12米,设上、下两个篇目共八卷,每卷4版通连,卷首皆以书法家题字为卷名,分“天”“地”“人”“和”“日”“月”“星”“谐”,画面是一气呵成的上海城市水墨写意,整个版面设计精妙,气势恢宏。一举夺得第32届“SND”全球新闻设计大赛优秀奖,不仅是本届唯一获奖的地市级党报,同时也是这届大赛中广东省唯一的获奖者。
——连环画式。如《新京报》2010年3月20日推出16个版的《世博探秘》特刊,在每个版面的顶部拿出一条通栏的位置以连环画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叙述了从1851年的起源一直走到今天的“世博之路”。还有《半岛晨报》的《世博改变生活》特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