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艾青:吃一口新宁鲤鱼,回味一辈子
2019-09-16
1938年11月,为躲避战乱,诗人艾青(1910—1996)应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因战乱迁至新宁)校长彭一湖之邀,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推荐来到湖南新宁县,担任高年级的国文老师。当时的校舍设在新宁县金石镇夫夷江边的刘氏家庙内,艾青的家被安置在学校旁边的一间6平方米的土砖屋里,里面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矮书桌和一口旧皮箱,生活非常清苦。晚上,艾青就点一盏油灯,在书桌上备课,批改作业,或进行文学创作。
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5月,艾青在这里完成了《我爱这土地》《水牛》《水车》《火把》等诗篇及诗歌理论专著《诗论》。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艾青常常流连于崀山的八角寨、辣椒峰、将军石和夫夷江等地,感受新宁的自然之美。
1939年夏天的一个上午,艾青准备为诗篇《水车》进行最后一次润色,他再次来到夫夷江下马石地段的筒车旁,仔细观察筒车吃水的深度及旋转的力度,以至于忘却了时间。
中午时分,天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无处避雨的艾青,只好就近躲在一棵古樟树下。不一会儿,雨水漫过河堤的一个水口,瞬间形成一条小溪,“哗哗”流进堤下的江水中。这时,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中年农民,手拿竹篓子,匆匆来到小溪旁,将篓子逆流而放,再找来一块大石板压在篓子上,以防篓子被水流冲走。艾青从没有见过这种捕鱼方式,心想,一定是那位农民匆忙中放反了方向,几次想提醒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中年农民发现在树下躲雨的艾青正一脸疑惑地望着自己,便解释道,我们夫夷江里的鲤鱼特别活跃,下雨天一见到活水就会逆水而上,寻找新的根据地。说完取下斗笠戴在艾青头上。雨中送斗笠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经过攀谈,艾青得知中年农民就住在附近的村落里,是个种田能手,爱好捉鱼。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半小时便打住了。中年农民取出竹篓子,四五尾金黄色的鲤鱼在篓里活蹦乱跳,每尾都在半斤以上。
中年农民热情邀请艾青去他家吃鱼。盛情难却,喜欢体验生活的艾青随中年农民来到他家。不一会儿,两海碗地地道道的夷江鲤鱼被端上饭桌,翠绿的青椒、洁白的姜丝、碧绿的葱花点缀在乳白色的鱼汤中,还未入桌,鱼香扑鼻,吃一口,肥嫩甘甜,回味绵长。艾青由衷赞叹,这是他一生中吃到的最鲜美的鲤鱼。
1940年初夏,艾青受重庆育才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邀到重庆任教。5月4日,学校开大会纪念五四运动,为免去送行的繁文缛节,艾青在师生开会时悄悄离开了新宁。
光阴似箭,1986年新宁县政府着手开发崀山,派人到北京请艾青为崀山题词。艾青热情款待了来客,还特意吩咐厨师烹饪了一盘红烧鲤鱼。席间,艾青回忆起47年前在新宁农家吃鲤鱼的情景,仍激动不已。艾青说,新宁崀山山好,水好,人更好,他一直难忘。席后,艾青欣然提笔,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