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件奇特的唐代白瓷执壶

2019-09-16崔龙妹

文物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执壶荥阳白瓷

文/崔龙妹

白瓷执壶结构示意图

上世纪50年代,在郑州出土了一批唐代文物,其中有一件白瓷执壶。瓷壶圆纽伞状盖与口沿连成一体,束颈,丰肩,圆鼓腹,肩部前有圆管状短流,后沿至肩有袋状鋬,鋬下端粘贴于腹部,腹下收至足,足墙稍外撇,足根外侧削去一周。平底内置有一圆管,管口外大内小。鋬和肩上饰有凹弦纹。通体施白釉,盖与肩部施釉偏厚,略有聚釉现象,足无釉,露浅灰白胎,底管内壁施釉。

白瓷壶出土之后,它身上自带的谜团一度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唐 白瓷执壶

谜团之一,这件器物如果是一个壶,无论是用来盛水还是盛酒,都应该有一个入口,但此壶虽然有“盖”,壶盖却与壶身连成一体,根本无法打开。

谜团之二,在壶的底座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的内部的通道,将水顺着底部小孔注入壶内,水并没有从壶嘴流出。将壶身轻轻倾斜后,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流出。

为了解开这件执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X光“透视”,发现了古人的智慧。

原来,这件唐代白瓷壶结构独特,盖与壶口连为一体,底部中心和壶嘴处各有一通心管,向壶内灌注液体时需将壶身倒置,从底部的小口注入,装满后将壶放正,壶内通心管会将液体隔开,因此壶正置后不会漏出。

这种瓷壶被称为“倒灌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制酒壶,因为酒水是从底部小孔沿通心管灌进壶内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倒灌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灌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三道复杂工序,依次连接起来才能成器。

倒灌壶不仅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更吸引人的是壶内结构的巧妙设计。由于倒灌壶壶盖是虚设的,与壶身相连,不能打开,于是古代工匠利用了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倒灌壶的内部设计了两个通心管,中心通心管底部连接壶底小孔,上端则高于壶中的液面,这样倒灌壶正置时壶底的小孔不会漏酒;另一个通心管在壶嘴处,确保向壶中注酒时不会从壶嘴溢出。倒灌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实用酒器,为古人饮宴时增加了乐趣。另外,由于倒灌壶没有可以打开的盖,所以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壶密封得更加严实,酒也不容易挥发,灰尘也不能落入壶内,因此更加卫生。倒灌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白瓷壶的造型来看,它还是一种唐代人们常用的器具——执壶。执壶,又称注子或注壶。据唐李匡乂《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后来成为唐宋两代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执壶的壶身主体采取了瓶的形状。如果把盖子、柄(把手)、流(壶嘴)都省略,它便是一只美丽的花瓶。这只花瓶口小、颈长、肩削、腹重、足底短小,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稳。其他附件则是为了使这个美丽的瓶状器物具有壶的作用而加上去的。

通过与唐代窑址出土瓷器的对比,专家们认为这件白瓷壶可能是荥阳翟沟窑的产品。翟沟位于郑州市西郊约30千米处的荥阳崔庙镇西翟沟村,距荥阳市区南16千米。窑址以翟沟村为中心,东起崔庙镇吉寨村,西至刘河镇小寨村,南达上灰沟,北至后沟村。东西延绵十余例,南北跨度1.5千米。仅翟沟村周围的遗址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

从以往资料和新发现的古瓷标本证明,自隋至元,荥阳翟沟瓷窑从创烧发展到兴旺发达,又经历搬迁变动乃至没落,前后历经约近千年的时间。它不仅在器形、制法、窑具等方面与密县西关窑、巩县白河窑、鲁山段店窑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在施加化妆土方面更是特色显著。当地的制瓷工人早在唐代就采用了这一技术,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配合各种釉色弥补瓷土杂质多的缺陷,烧制出精致美观的瓷器。

据当地文管单位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多次实地调查发现,该窑的烧瓷历史较长,产品种类也比较丰富,釉色品种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茶叶末釉及花釉和白地黑花瓷、钧瓷等。器形有碗、盘、碟、盆、罐、瓶、钵、盂、豆、炉注子等。窑具有垫饼、垫圈、支烧、匣钵等。胎质有坚硬的灰黑色和较粗松的灰白色两种,从收集到的遗物看,该窑的产品全系民间使用器。

猜你喜欢

执壶荥阳白瓷
“高执壶”的艺术特征探析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走进紫砂演绎的中国执壶
——析紫砂作品“仿清泥绘高执壶”的别样风韵
唐代 长沙窑飞鸟纹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唐代寿州窑执壶造型年代考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