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封袁窑郑国春秋墓出土鲁侯壶探考

2019-09-16文/陈

文物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方壶铭文青铜器

文/陈 巍 汤 威

1995年4月,登封市电厂联办铝厂在告成镇袁窑村北基建施工时发现三座古墓,其中一号墓(M1)被盗掘,当地公安、文物部门及时追回铜鼎、簋、壶、簠等文物共百余件。考古工作者随后对该墓葬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先后发掘随葬有青铜器的春秋时代贵族墓葬五座,均位于颍河南岸长葛岭的坡地上,南靠箕山,北临颍河,隔河与古阳城相望,西北距登封城约16千米。根据发掘资料统计,M1共出土器物200余件,其中铜器l97件,含青铜礼器、车马器、玉器、杂器等,主要的青铜礼器包括鼎7、簋2、方壶2、盘l、盆2、簠l、甗 l等[1]。

图一 鲁侯方壶(Ml∶l42)

袁窑M1出土的两件铜方壶,形制相同,均为扁方圆角体,微束颈,垂腹外鼓,圈足外侈。两耳作兽首衔环,阔耳直立,长鼻上卷,鼻端似鸭首。壶腹四壁饰界栏状十字绊带纹,将器腹分为八区,每区素面无饰。壶盖顶面饰有目窃曲纹,盖缘与壶颈饰顾首凤纹,圈足表饰垂鳞(图一-图三)。其中的一件方壶(Ml∶l42)口沿内壁及壶盖均铸铭“鲁侯作壶”(图四);此壶通高57、盖高9.4、口径14.6-20.9、腹径24.7-31.6厘米。另一件鲁侯壶(M1∶141)铭文被刮削,隐约可见。

见诸著录的鲁侯铭铜器不少,如西周成、康之世的鲁侯爵(《殷周金文集成》9096、《故宫青铜器图典》65)、鲁侯尊(《殷周金文集成》4029)、鲁侯熙鬲(《殷周金文集成》0648)、鲁侯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1573、01574),西周中期的鲁侯盉盖(《殷周金文集成》9408),西周晚期的鲁侯鬲(《殷周金文集成》0545),春秋前期的鲁侯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1067)、鲁侯簠(《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1068)。此外,还有一件传世的西周晚期鲁侯壶(《殷周金文集成》9579),铭文为“鲁侯作尹叔姬壶”(图五、图六)。其中《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所收的两件鲁侯鼎,朱凤瀚先生在《鲁国青铜器与周初都城》一文中曾专做介绍并考证,认为器主鲁侯乃是周初的鲁侯伯禽[2]。这两件近年流散的鲁侯鼎与2004年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所出土的鲁侯鼎[3],在形制、纹饰方面完全相同,且铭文内容、篇章、布局与书体亦如出一辙。研究者多认为这三件鲁侯鼎应为西周早期同一位鲁侯所做的一组器物[4]。

鲁侯即为鲁国国君,通过春秋经传与青铜器铭文互证,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君可侯、公、伯等兼称,如当时的鲁君、齐君可称“鲁侯”“鲁公”和“齐侯”“齐公”,陈君可称“陈侯”“陈子”,楚君可称“楚侯”“楚公”“楚伯”或“楚子”,等等。至于此“侯”是否为爵位之称,历来歧见颇多。傅斯年、郭沫若、杨树达等先贤,明确否认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郭沫若先生指出“公、侯、伯、子、男皆古国君之通称,五等爵禄之说,乃周末儒者因旧有之名称赋之以等级者”[5]。但亦有研究者认为五等爵位之说,不宜轻易否定。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严格有序的,公最尊,是“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侯主要封在畿外,是王室的藩屏,侯、伯为诸侯之长,地位相当于公[6]。

图二、图三 鲁侯方壶纹饰(Ml∶l42)(图片采自《文物》2009年第9期)

图四 鲁侯方壶(Ml∶l42)铭文

鲁壶是春秋时代备受珍爱的宝器,有所谓“鲁壶以贡王存名”之说。《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周天子款待晋卿宴饮时,特意“樽以鲁壶”,即是将鲁国贡献给周王室的壶樽重器陈设出来。登封袁窑M1出土的两件鲁侯方壶,与晋侯墓地M93的晋侯家父方壶[7](图七)和虢国墓地M2001的虢季方壶[8](两壶时代皆为两周交际)相近(图八、图九),更与山东肥城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陈侯方壶[9](图一〇)非常类似。袁窑的两件鲁侯壶时代特征早,铸造精良,造型美观,纹饰规整,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典型器物。

根据《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的记载,周代列鼎用制是“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正常礼制下,诸侯级别的鼎、簋配置为七鼎六簋。考虑到春秋时代诸侯公卿间普遍的僭越情况,袁窑M1的墓主虽为卿大夫级别,但出土的铜鼎却为7件,因此配列的铜簋应为6件,而实际仅发现2件,还缺少4件簋。缺少部分可能有两种原因,或是施工破坏被毁,或为盗掘后流失,其可能性二者兼有之。综合分析登封袁窑春秋墓葬的分布情况,这里应为郑国上层贵族的一个家族墓地。从公布的五座墓葬随葬器物看,M1随葬鼎的数量最多,加上一对特别提升地位的鲁侯铜方壶,应该是此墓地规格最高的墓葬。但问题接踵而来,铸有铭文的鲁国国君的方壶,如何随葬到郑国贵族的墓葬中呢?

图五 鲁侯铭铜器撷例

图六 鲁侯铭的铜器铭文汇总

春秋时期,用别国带铭文青铜器随葬于另一国墓葬中的现象时常有之,一般为两国通婚之陪嫁品或结盟之赠品,也可能是诸侯间交战的劫掠品等。本文的鲁侯壶是属于哪一种呢?这首先要判定袁窑M1的下葬时代。M1出土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方壶、盘、盆、簠、甗等,这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中小型墓随葬铜礼器的常见组合。其中的圆鼎与三门峡虢国墓地M1820铜鼎[10],以及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铜鼎(M93∶37)相似[11];铜簋则与晋侯墓地M62的铜簋相似[12]。此外,M1出土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曲体龙纹等,也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流行的装饰纹饰。综合以上因素,发掘者判断M1的时代为春秋前期,这与鲁侯方壶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是一致的。因此,关于两件鲁侯方壶的来历,就要从春秋初期关于郑、鲁两国的史料中去考证。

春秋初年,郑庄公图霸中原的强国过程中,曾发生过许多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周郑交质、繻葛之战、以王命讨不庭等。其间,郑、鲁两国关系有怨隙交恶,亦有会盟修好乃至征伐,直至暧昧纠葛不清。《史记·郑世家》载,公元前715年,“(郑)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枋、许田”。前713年,郑庄公与鲁隐公、齐釐公会盟,谋伐宋,“以王命讨不庭”。前712年,郑、齐、鲁联合伐许。前711年,鲁桓公即位,修好于郑,与郑庄公会盟。前697年,鲁、宋、卫、陈联合伐郑。这其中的有些事件或许就可能与鲁侯壶来到郑国有关。另据《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载,鲁隐公为公子时曾在狐壤与郑交战(狐壤,郑地,在今河南许昌市北),隐公战败被郑人俘虏,囚禁于郑大夫尹氏家,后贿赂尹氏才得返国[13]。此一背景或许也与鲁壶入郑有关。总之,鲁侯壶就是在春秋伊始群雄蜂起、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入郑的,对于登封袁窑M1的主人而言,也许是鲁君的会盟所赠,也许是私底贿赂,当然也可能是战事获胜的劫掠。不过,从一件鲁侯壶上古时曾经试图刮削消除铭文的企图来推测,鲁侯壶的来历应该不是很光彩。

至于另外一个问题,这两件鲁侯壶的始铸者是哪位鲁君,当然也要从春秋初年的 鲁惠公、鲁隐公、鲁桓公中间来找了,最起码应该不是庄子寓言“鲁侯养鸟”中那位有贻笑大方的鲁侯了。

图七 晋侯家父方壶(M93∶31)(图片采自《文物》1995年第7期)

图八 虢季方壶(M 2001∶90)(图片采自《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图九 一对虢季方壶(M2001∶90、M 2001∶92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图片采自《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图一〇 陈侯方壶 春秋早期(图片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六098)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9期。

[2]朱凤瀚:《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84 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1期。

[4]孙敬明:《鲁侯吉金偶札》,《中国文物报》,2019年4月30日第7版。

[5]郭沫若:《金文所无考·五等爵禄》,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5卷《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9-48页。

[6]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9]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下册), 齐鲁书社,2007年,第615、616页。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图版陆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 79 页。

猜你喜欢

方壶铭文青铜器
“冠方壶”艺术特征刍议
浅析“弦儒无方壶”的创新特征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夔膚簠铭文读笺
壶铭文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