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字在商品包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19-09-15李娅
摘要:从古至今,汉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字嫁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美术字是民国时期在汉字运用中的象征。随着“国货风”产品受到日益追捧,民国设计风格逐渐彰显。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美术字在商品包装上的应用价值,研究美术字在包装中的人文色彩,以及独特艺术符号的运用所引发出的消费者民族情怀和怀旧情感。
关键词:民国时期 美术字 商品包装 应用价值
民国时期美术字作为商品包装中的表现形式,在应用价值上突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形象。通过对民国时期美术字艺术价值的探究,旨在展现美术字所引领的一个时代的精神烙印。而美术字的融合与展现,使大众对美术字得到进一步理解,对审美也有一定的启发。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发展,不仅在美感上给人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一、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含义
在198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美术字有了解释——美术字是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另外,美术字是一种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美术字字体整齐、美观、有规律,常应用于标语、黑板报等宣传中,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美感,是一种具有个性化又不失人文色彩以及有美感享受的表现形式。
美术字的出现追溯于20世纪30年代。美术字的演变是由宋体、楷体、黑体、隶书等字体变化而来。早期美术字被称为“图案字”。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术字大量出现并被运用,并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美术字作为新的字体体系,在形式上和设计上日渐发展起来,顺应了时代潮流,对后世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影响并受到启发,在艺术领域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民国时期美术字对商品包装的价值探究
(一)以形态造型为基础的审美价值
美术字的兴起,在视觉要素中表现出了造型美感。由于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美术字在汉字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形态进行了创新,形成自由的审美价值体系。在美术字设计中,整体和局部都需要进行优化,还要使笔形粗细、字形大小在整体的美感上都要有所把握。结构的协调、节奏的韵律都要使传达的内容形象更突出,同时又具有视觉审美的效果。以形态造型为基础的美术字在商品包装中的运用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美术字的产生是中国文字设计史上珍贵的文史资料,美术字的使用给予商品包装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
(二)以观念交融为背景的文化价值
清末的“洋务运动”使民国时期的美术留学生日益增多,大批的留学生受到西方观念与设计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艺术设计风格。如陈之弗、雷圭元等人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西文化交融的设计理念。这些主张都为当时的包装及美术字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品牌推广、包装设计以及广告设计等方面都离不开文化价值。因此,带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人情化的产品,能够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向“情感化”“文化意义”等人文情怀的消费需求转移。基于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征,美术字在商品包装设计应用中呈现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利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三)以时代经济为发展的商业价值
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种印有美术字的招贴成为当时宣传的一种手段,这种传播方式,加速了人们对美术字的认识,使美术字迈入了成熟的阶段。在初具商业意识形态下,传统与现代商业的结合打开了美术字在商业产品包装中的应用,极大地展现了美术字对商品包装的影响力。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中,强调美术字字体需简洁醒目,字体与品牌标志保持一致,美术字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这样才能使整个包装画面变得生动有力并赋予其感染力,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激发购买的欲望。因此,美术字在各商品的设计風格和形式在激发消费者消费方面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商业价值。
三、结语
美术字作为在商品包装中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功能应用以及视觉审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字体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美术字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依据。对美术字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相融合,拓展创新性,丰富和探索多样化的形式,更多的彰显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张怡可.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字的艺术价值[D].南京:东南大学,2017.
[3]李妍.民国时期美术字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4]孙明海,李妍.美术字在现代化妆品包装中的应用[J].设计,2017(02).
[5]袁芳.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6]张书迪,孙玉成.民国时期的包装设计的开元与传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3).
(作者简介:李娅,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