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救赎的找寻与心灵史的重构

2019-09-15周珊伊

参花(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灵史徐则臣成长史

摘要: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具有共同记忆的群体映射了70后共有的心灵史,表现出了其探寻代际共有的成长史和“自罪”精神困境的努力。但是他的探索是有限度的,具体体现在其提炼的“共罪”无法唤起代际的共鸣上。

关键词:《耶路撒冷》 70后 心靈史 自我救赎

70后作家作为“身份共同体”,沉默和与历史的疏离姿态是他们微妙历史处境的共同选择。宏大历史的余波如同幽灵盘桓在他们身上,两个时代的断裂和反差让70后作家沉湎于日常经验书写的同时,不断用小时代的个体生活勾勒着大时代的肌理与线条,用日常化的细节折射着历史的大环境。徐则臣在《耶路撒冷》中对70后共有的起源、成长经历、精神困境的探讨和渴求,显示了70后构建自身成长史和心灵史的探寻,为70后搭建了负载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圣城”,建构出“一代人的心灵史”。[1]

一、心灵史的构建与失落

《耶路撒冷》中流露的极强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拷问意识确是70后独有的精神样态。他们拒绝站在道德的高地外向度地加以评判,使70后的写作具有独特的“原罪”意识。秦福小有意识地将自己从故乡花街放逐,漂泊异乡的十余年间不断通过梦境重回弟弟景天赐自杀的现场,并逐渐通过对细节的反复确证还原了自己内心的隐秘——作为“好姐姐”的面孔下翻涌着对独占父母宠爱的天赐的妒忌与怨恨。

正如评论者所言:“《耶路撒冷》采取了复调式的叙事结构,这种复合型文体与70后心灵史的书写具有同构性。”[2]然而,显见的是,徐则臣由初平阳们的“共有之罪”构建集体记忆和成长史的尝试并不成功,作为主体故事的景天赐之死和重归花街的赎罪之旅无法构成公共性的70后成长故事和集体记忆,独特的童年记忆无法唤起70后的精神共鸣。《耶路撒冷》中与主体故事穿插结构的专栏故事固然在探讨70后的代际故事,试图用70后共有的集体记忆对时代事变的感觉和当下体验到各种的焦虑诠释70后这个群体,但却造成了主体故事与创作专栏之间不可弥合的裂隙,读者甚至可以将两者撕掳开来进行阅读。同时,穿插结构的专栏故事、实验的多种文体也导致偶数章总题为《我们这一代》的专栏故事自身的缝隙,我们阅读的确实是70后对自身的代际历史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未免有些琐屑零散。

二、自我救赎的探寻之旅

徐则臣在《耶路撒冷》中讲述的70后的返乡故事并非是“到世界去”的少年们面对城市的异化罹患“思乡病”而归乡,汲取淳朴乡间的道德资源而疗治“城市病”的传统“返乡”故事。被现代文明侵蚀的故乡已经大变样,现代化了的乡土已经不能成为现代人类获取精神疗救的道德资源。初平阳们的返乡故事暗含着70后寻找精神救赎的成长故事,返乡不过是为了回忆曾经的成长故事与回归曾经的犯罪现场,去挖掘并化解年少时无法挣脱的由父辈带来的“心结”以及忏悔曾经回避了的“罪孽”。

《耶路撒冷》是具有高度精神性的小说,不仅景天赐之死在《耶路撒冷》中被处理成高度象征化的事件,秦奶奶对宗教的皈依也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到世界去”已经将我们推向一个广袤无垠的空间,故乡的消逝让我们无法回归心灵中的原乡去寻找平静。徐则臣向我们揭示的实际上是获得精神赎救的方式——不是宗教,而是赎罪和信仰。于是花街的斜教堂之于秦环就是“耶路撒冷”,塞穆尔夫妇在异国他乡的城市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应许之地”。多年后他们的儿子雅各布在这座遗留着父母痕迹的城市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平静,并机缘巧合下成全了初平阳实现去耶路撒冷的心愿。此时,地理上的耶路撒冷被心灵上的“耶路撒冷”无声地置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忏悔自己的罪过与内心坚实的信仰获救。

三、现代个体的精神焦虑

《耶路撒冷》中的所有个体都承受着现代性的焦虑,无言的苦痛成为这代人的共有病症。初平阳无法忍受师范院校辅导员的生存方式,毅然辞职跨考北大社会学博士,成为成功人士后却不得不面对体制内的种种“内幕”,被挤压在既定的社会身份中无从逃匿;杨杰从潘家园的地摊起家成为青年企业家,却经受着酒精、香烟等对肉体的摧残以及物质欲望对精神的异化,在道德自我与欲望自我的冲突中承受着精神分裂的痛楚。“恐惧”成为时代的症候盘桓在每个人的心头,有着相同的名字却有着各种形式。

70后继承着父辈历史带来的精神创伤,又不得不面对新时代商品社会带来的现代性的精神焦虑,时代的断裂与反差作用于他们的精神,强烈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在享受着新时代堆砌的利益的同时,又深陷价值观崩塌后带来的精神颓废。《耶路撒冷》中日常生活的展露处处充满了恐慌、焦虑的情绪,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生活与商品化的浪潮带给人类的精神结构的迁移,历史碎片化后千奇百怪各有不同的个体焦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青.论《耶路撒冷》中的故乡与他乡[J].名作欣赏,2017(36).

[2]王振军.一代人的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J].齐鲁学刊,2018(05).

(作者简介:周珊伊,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心灵史徐则臣成长史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贝加尔心灵史》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世界杯也是一部“中国制造”成长史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初见其欢 九处不厌 一个记者九年成长史
灵修与朝圣——次仁罗布的“心灵史”书写
“被遮蔽的心灵”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
“口”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成长史
一个人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