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产业视野下中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9-09-14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0

生物学通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课程学生

和 渊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0)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1]。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健康产业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之一[2]。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用于大健康产业的研发,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占GDP 比重超过15%[3-4]。我国十分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十九大” 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发展健康产业。同时,《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 明确了至 2030 年将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的长期战略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将对大健康产业中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但其产业化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是缺乏既懂研究、懂开发又擅长市场操作和管理的创业者群体[5]。这一工作需要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培养,因为中学是源头,是人才兴趣培养的策源地,是专业创新人才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第1个关键环节,所以,在中学阶段探索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始终关注大健康产业中人才的成长,希望在高中阶段能将大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跨学科联合,从课内到课外、从基础到高端、从国内游学到国外访学、从参加比赛到校企共育,逐步建立和完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并举的融合叠进式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6]。本文旨在对本校在大健康产业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做一点回顾性总结,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与指正。

1 课内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大健康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在课内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生物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从分子和细胞、遗传和变异、稳态和环境等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让学生接受通识教育,为学生理论框架的建立打下扎实的基础。

校本选修课的开设要结合专业教育和多元学科进行实施和改革,了解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沿,进行跨学科联合开课。作为定义大健康产业门类的框架,根据全球产业分类标准和产业分类参考依据,大健康产业链上已形成了医疗服务(例如精准医疗、医疗器械、慢病管理等)、医药服务(例如新药研发、CRO、基因测序等)、健康食品(例如保健品、种养殖业等)、健康管理(例如咨询、康复、养老等)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的可穿戴设备对健康指标的检测;利用大数据对医院管理方式的信息统计和模型分析等[7]。作为教师,要了解科研前沿,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根据需求积极开展相关课程,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宽口径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融会贯通,进行跨学科整合,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表1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本校开设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选修课

表1 列举了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开设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事实上,本校每个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都会经过教研组的精心规划和打磨,每门课程都要做详细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路径。在开课之前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可执行的建设性意见,确保在基础理论与方法上具备严谨性与专业性。2016—2018 年度累计开设与大健康相关的不同类别的校本选修课有30 余种。课程分为基础类、拓展类和高端类三大类型。基础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大健康产业与生活、社会和实践的联系,适合于想要了解这一领域的学生;拓展类课程努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注重跨学科交叉,进行产品开发、研制、销售和市场推广,适合于对健康产业感兴趣的学生;高端类课程偏向于竞赛和方法论,适合于少数想要在竞赛层面进行深耕的学生。

2 通过研学研修拓展课和科技俱乐部发展学生兴趣,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研究性学习是本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研实践的能力,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表2 列举了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本校开设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研学、研修课程。课程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设置不同的课题:有的通过与校外资源对接,共同指导并完成课题;有的依托于本校自身建立的高端实验室,例如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等,通过以研带培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表2 2018—2019 学年秋季学期本校开设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研学、研修课程

此外,科技俱乐部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通过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帮助有志于科学的优秀学生接触科学,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培育。本校以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为平台,组织并推荐学生参加北京市科协组织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翱翔计划”、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以这些社会资源为平台,对优秀的中学生进行选拔,推荐学生到科研院所进入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研究。表3 列举了2016—2018 年本校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学生优秀论文发表情况。

表3 2016—2018 年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本校学生优秀论文发表情况

3 开展访学和游学实践,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本校一直秉持的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原则之一。除了在学期内为学生在课内、课外提供丰富的课程和综合项目外,还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了与国外各个友好学校的交流项目,例如美国创新冬令营、美国友好校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等。学生在这些项目中,不仅接触了生物学、医学科技方面的前沿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需求的理解与认知。

2017 年12 月,受以色列国家总统和科技部的邀请,本校师生访问了以色列国家科技活动中心,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vram Hershko 进行深入交谈,参观了IBM、Intel 等高科技公司大健康领域的研究,聆听了以色列最著名的风险投资JVP 公司在产品开发、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资本运作的过程。同时,在三天三夜的Hackson 比赛中,本校学生为了解决儿童游泳溺水问题,设计了一款报警手环:当儿童到达一定水深或心率下降到60 次/min 时,手环会自动报警告诉家长儿童的定位,让家长迅速找到孩子。这一产品原型和商业模式受到了以色列大学教授和风险投资公司的大力表扬(图1),获得了此次大赛的第1 名。

图1 学生设计手环的产品原型和商业模式

由此可见,通过访学和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与实践,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热情,这对于大健康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4 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创助赛、以赛带学,建立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品牌学科竞赛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登峰杯、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中国大智汇挑战赛等),建立导师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实行校企共育的模式,搭建以企业家和专业教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引导创新、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发展。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的TAFE,因其对创新人才输出的良好模式而被世人所称道[6]。因此,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在校园内打造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基于“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接社会经济需求,设立专项教育基金,集聚教师、学生、项目、资金、导师团队等创业要素,以创助赛、以赛带学,最终建立孵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表4 为近2 年本校在大健康领域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在2016—2017 年中,本校学生参加了哈佛大学主办的“中国大智汇”华人青少年创新比赛,从中体会了从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图2)。学生通过做一款生物学游戏,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生物学教学变得好玩有趣。他们提出了“让生物学走出校园”的口号,希望能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型教学方法和工具。于是,他们采用开发游戏的形式,设计孟德尔定律的脚本,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会孟德尔实验。

表4 2015—2018 年本校在大健康领域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图2 孟德尔定律游戏的设计开发,学生体会从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从源头上培养面向产业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医药人才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宽厚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卓越的实践能力和超强的抗打击能力,因而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加以培养。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本校重视课内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全面深化大健康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通过研学、研修拓展课和科技俱乐部发展学生兴趣,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开展访学和游学实践,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创助赛、以赛带学,建立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在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为大健康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人才课程学生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