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敏之经济思想

2019-09-13郑丹婷

时代人物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维埃苏区

□文|郑丹婷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有力的右翼”,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有很好的创造”的“苏维埃模范省”。以方志敏为首的根据地领导者,在根据地创建之初,就注重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制定了由“打土豪、分田地”到发展国民经济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使农业生产“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又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设立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所,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来经商,沟通红白区的物资交流;又创办省苏维埃银行,发行纸币、公债与股票,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显著。

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方志敏同志在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便长期从事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信江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省苏政府主席和闽浙赣省苏政府主席等职,在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在建设根据地的这段期间,方志敏同志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方面,他认为经济建设才是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很有启示并充满特色的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对别的苏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当今的经济文化建设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认识到经济建设对革命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在当时苏区处于敌军严密封锁包围的历史背景当中,方志敏同志意识到只有自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来满足自身根据地的需求,才能彻底瓦解敌军的经济封锁,所以他首先指出:“充足革命战争的粮食和需要,使革命战争更顺利的取得胜利”。要有充足的粮食,我们就要不断的注重提升农民群众的耕种意识,认识到耕种的重要性才能提高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业生产。单一的农业种植当然没法满足根据地的全部经济需求,所以其次还要去创立和扩大煎盐、制糖、纺纱、织布、种菜、制药等事业,力求盐、糖、步、药大部分自给,以至完全自给。根据这些思想的指导,促使苏区各业全面发展。尤其是造纸、织布、制糖和制盐等工业从无到有且发展迅速,由于效果显著,还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苏区各业的蓬勃发展基本上解决了苏区军民被敌人封锁所遇到的经济困难问题,创造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成功之路。

解决苏区财政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方志敏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发展苏区的经济以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赣东北创立之初的财政收入主要通过打土豪和缴获敌人的重要物资来解决。但是这个方法并不能长久的作为苏区的经济支撑,苏区又日益壮大需要大量经济来源,土豪越打越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又有敌人的经济封锁,所以苏区财政收入锐减严重。在这种局势下,方志敏及时指出:抓好财经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办好苏区银行,统一金融货币管理;抓好贸易税收,疏通红白物资交流;办好工商企业,繁荣经济,活跃市场。

情系人民群众是方志敏的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情系人民群众更多地表现在中国农民身上,农民才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力兵,所以根据地经济建设一定是以中国农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要把群众放在心中,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扎根群众,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

方志敏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要想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必不可少,这是进行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闽浙赣根据地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一方面领导苏区人民与敌人进行顽强的军事抵抗,另一方面发挥着极高的创造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并取得初步性的胜利。

重视发展根据地农业生产。首先是从思想上,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生产的重要性,让群众明白要想革命向前攻,要打胜仗首要任务是必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大力开垦荒地,减免农税三年,这一举措大量提高了农业产量,以此保证战争有充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在行动上,鼓励和动员群众,勤俭劳动,大力发展生产,一切的口号没有行动的支持都是空谈。为此开展了反懒惰的斗争,提出“不劳动不得分土地”、“步劳动不得食”、“懒惰的便不是革命者”、“努力耕种就是努力革命斗争”、“不耕种的不是革命斗争分子”等等口号,去反对一切懒惰分子,去鼓励生产。同时,组织生产突击队、生产模范队和生产冲锋队。

在苏区大办工业。1931年后,在方志敏的亲自领导下,创办了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发电厂、木炭厂、锅炉厂、樟脑厂、造纸厂、制糖厂、榨油厂、农具厂、中药厂和各种兵工厂,工业迅速发展,从县一级壮大到省一级。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家家纺纱,村村织布,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基本成形。这些工厂的产品,除了供给军需以外,剩余的统一由商店收购,销货收入除开支成本外,都上交财政。这是苏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整顿贸易税收,办好苏区银行,统一金融货币管理,打开赤色贸易。赣东北苏区物资丰富,许多苏区剩余物资都是白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和原料。通过物资和原料的优势,可以和白区取长补短,建立外贸交易处来进行贸易交换,用剩余的农产品与白区交换根据地短缺的布匹、食糖、西药、盐、煤油和文化用品。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根据地的经济需求,又可以在贸易中获取货币盈余。特别应该指出,赣东北省设对外贸易处是个首创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成就,这对于其他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于此同时方志敏也非常重视金融工作,他认为在经济建设中“银行会起很大作用,我们一定要办好。”1930年10月16日,方志敏在弋阳芳家墩创办“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1931年11月迁葛源并改为“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并成立船舶检查站,以水路为主,打开“赤色贸易”。1931年5月,银行正式印发了苏维埃货币——红票,闽北分行还铸造了银元,银元和红票可以进行货币兑换,以增加红票的利率。至此苏区金融体系基本形成,这对于稳定苏区财政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能满足战争需求,提供稳定货币来源,同时也对免除赣东北人民长期遭受的高利贷剥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志敏经济思想的评价

方志敏对于闽浙赣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要充分准备进行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是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环节,是进行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闽浙赣根据地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领导苏区人民英勇地和敌人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了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革命战争是苏区的核心政治任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革命战争进行,包括农工业生产和贸易金融建设。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客观环境十分艰苦。白色的恐怖势力常年笼罩着苏区,进行严酷的经济封锁并且战争频发,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濒于破产的边缘。面对这种局势,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其次是着重考虑军需工业,同时也不落下民用工业,满足需求、供给战争,以人力物力为依据进行必要的建设。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根据地的财政状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有时实在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严重的困难没有吓倒根据地人民,他们发展生产、扩大财源、进行节约、反对浪费,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特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苏维埃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搞特殊化。

发扬苏维埃的创造精神。方志敏指出:“解决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他,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的特创的新方法解决的,表现处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孜孜不倦地工作,才会开动脑筋想出种种办法客服困难。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维埃苏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苏区创业致富人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