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赋《离骚》
2019-09-12张玲莉
张玲莉
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
《离骚》是屈原流放汉北时写的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首先,表达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其次,展示了屈原希望在楚国进行全面改革,使楚国国富兵强,由楚国来统一六国的政治理想;最后,《离骚》还抒发了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时内心的矛盾和苦闷之情。应该说,细读《离骚》不免惆怅,然而,不读《离骚》又不能真正走入屈原的内心,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曾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也就是说,在评鉴前人的文辞时,必须要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只有如此,才能全面而客观地评析言辞和文章,把握作品的精神特质。品鉴屈原所赋《离骚》,也应该参照这样的原则。在充分了解屈原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客观地还原历史,了解屈原文辞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和深情寄托。
屈原其人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贵族,生于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就是说,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理,熟悉外交辞令。因出色的个人素质和政务处理能力,屈原很快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升任左徒之职。他忙于内政外交,在国内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屈原的聪明才智愈加彰显,楚怀王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每每遇到重要的事情,楚怀王总是召唤屈原前来,商讨应对之策。
身为楚国的贵族,与国君同姓,又担任要职,出入君王身旁,屈原深知责任重大。他把君王与国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心辅佐君王,以实现振兴楚国的宏大志向。然而,福兮祸之所伏。在中国古代社会,贤臣与君王走得过近,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君臣和谐相处,集众人的智慧共同治理国家;另一种则是遭小人嫉恨,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得君臣疏远。不幸的是,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遇到了第二种情况,这就是小人的嫉恨。这个人就是同在朝堂之上的上官大夫。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突出的个人才能,于是捏造谎言,离间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的关系。他构陷的主要手段是抓住了屈原有“非我莫能为”之说,认为其有僭越之心。这一构陷,挑战了楚怀王的底线。楚怀王君临天下,独尊而处,岂容臣子有凌驾君王之上的傲慢?在这一想法主导下,楚怀王认为屈原的聪明才智都是对自己君权地位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于是,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并罢黜其左徒之官,改任三闾大夫。
即便如此,屈原还是坚持推进自己的改革。在楚国内部,他极力削弱旧有的顽固势力,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在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外部关系中,屈原力主加强沟通,联齐抗秦,施行远交近攻的外交路线。就在屈原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关键时刻,他再一次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这回,楚怀王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和江南地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屈原也曾经被重新启用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君王身边的小人得势,是非不分、黑白混淆就成为了常态。
在如此境况下,楚国日渐衰弱,秦楚之间反复交战,民众饱尝战争之苦。由于强国保民的志向不得伸张,屈原心中的悲思汹涌而出。他以《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一系列作品宣泄内心复杂和沉痛的情感。最终,在苦闷与绝望中,屈原投汨罗江而逝。自此之后,楚国国力衰退,最终为秦国所灭。
关于屈原,后世之人只要听到他的事迹,读到他的赋辞,就会悲悯他的遭遇、敬慕他的人品,正如司马迁经过长沙时说:“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意思是说,看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到了他高贵的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深情,司马迁忍不住涕泪俱下。
“离骚”的三种含义
在屈原的众多作品中,《离骚》这一鸿篇巨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司马迁看来,《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即写男女之情但不过分失当,讽刺时弊却不倡导作乱。屈原用《离骚》之作,追溯历史,阐明崇高的道德操守和国家兴亡治乱的道理。诗中虽多写平常的人与事,然旨趣不失其大。全诗内容宏富,有身世经历的铺叙,有理想抱负的憧憬,有遭受现实打压的苦痛,也有超越时空的探索。
对《离骚》的解析,历来从未间断。这一方面展现出作品的伟大,其内涵的某种无限性需要更多的人来诠释;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共通性特质,即它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启迪心灵,引起读者或深或浅的共鸣。今天,让我们试着从题目切入,结合时、事、人、文来重温经典,体悟“离骚”背后的三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离骚”有“失望而痛苦”之意。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此說也切合《离骚》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的遭遇。屈原因谗言而被疏远,以至被流放。在此期间,楚怀王依旧忠奸不分,在内受惑于姿色美艳的宠姬郑袖,在外遭精于谋略的张仪欺诈。后来,楚怀王好不容易抓住张仪并意欲加以惩处,却又听信郑袖之言,释放了张仪。眼看着兵力一步步削弱,领土一寸寸丧失,屈原按捺不住内心的绝望。 若是心中没有美好愿景,没有对楚国兴旺的高度期待,没有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屈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罹忧体验与切肤之痛。
第二种含义,“离骚”有“离别的愁苦”之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这是对“离别愁苦”最直接的解释。为了国家的强盛与人民生活的富足,屈原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他不担心自己遭受祸殃,惧怕的是国家衰亡。但是,他的努力却难挽狂澜,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面对不信任与被疏离,屈原内心充满了远离权力中心的愁苦和无奈;加之体验到民间疾苦,他写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名句。显然,屈原内心的愁苦来源于楚王的疏离和自己的报国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