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2019-09-12祁一平

前线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想方法新时代

[摘要] 战略定力是适应当今大变革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软实力。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论述,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亂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在“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胆魄,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新时代新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战略定力;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09-0038-04

强大的战略定力,对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和保持战略定力。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形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保持战略定力,是我们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坚定信念、夺取胜利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国家在变局中保持清醒、抓住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大调整、大变局、大发展,更需增强和保持战略定力,把稳航向,行稳致远。

保持战略定力很重要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国家发展壮大、走向富强,就要有能力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这样,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

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的遏制、挑战、风险很多甚至更加剧烈,必须具有强大持久的战略定力。经过新中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 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国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世界大国强国视新兴发展国家为主要竞争对手,肆意进行全面遏制和打压。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的利益与权益,从来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的,从来都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做到的。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增强战略定力,既坚持改革,又扩大开放;既坚决斗争,又积极合作;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对。不管世界格局怎样发生变化,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事情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应对新的困难、问题、情况,必须具有强大稳健的战略定力。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 改革是对利益的调整与再调整,是一场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过40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范围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已经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出现,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选择渐趋多元多样,差异性不断扩大,利益矛盾有所凸显。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结构变化作用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折射出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问题。中国成就与中国问题并行不悖地延展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方法来解决。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当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推进改革的敏感度、复杂度前所未有。越是如此,越需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阻碍干扰所迷惑,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尤其要对改革所处的形势方位作出准确判断,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以强大的改革信心和战略定力坚定自信,站稳脚跟。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动异常深刻剧烈,必须具有强大坚韧的战略定力。大变局意味着我国的外部环境必定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经贸摩擦不确定性增加,周边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海外利益安全风险增大,矛盾剧烈突出,问题错综复杂。世界之变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很多变化利弊共存,得失皆有,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机中见危,化危为机。总的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依然没有改变,世界正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基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的考量,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对外部环境考验,中国还要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自觉。在世界格局大变动中,我们党将以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始终把握正确航向,立足潮头,风浪面前不迷惘,挑战面前不退缩;牢牢把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科学把握新时代的时与势

善于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时和势,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是对科学统筹谋划、综合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增强和保持战略定力的时代检验。

把握全局,统筹发展,必须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强调的就是战略思维的站位之高。推动中国巨轮稳健前行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全局看不可行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对于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全局看可行甚至必行的事情要义无反顾地做。尤其从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战略规划,这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要把各种情况考虑得更周全,搞好统筹兼顾。着眼大局、抓住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改观,以协同推进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要紧紧扭住改革这个关键,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工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系统谋划、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实现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谋划长远,开拓未来,必须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保持战略定力需要有关系长远利益和未来目标的谋划。因此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把当前发展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若只顾当前、不想长远,就会失去方向;而只想长远、不顾当前,则会陷入空想。科学谋划长远,必须摸清摸透实际情况,把握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和客观规律,在长远发展中考虑当前,把解决当前问题作为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智者见于未萌”。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作出这样的谋划、提出这样的要求,体现了前瞻性和预见性,体现了高超的战略能力和稳健的战略定力。

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必须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定力并不意味着战略一成不变,而是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该改的必须改,还意味着不能变的坚决不变。现时代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不可预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僵化的战略思维行不通,保守的战略眼光看不远,必须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不设限,不封闭,不拘泥于已定型的模式、战略,尤其不能形成路径依赖。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稳是前提、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的。關键要在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社会的稳定程度、资源环境的可承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当进则进,宜稳则稳。

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征程,前进的道路不会风平浪静,而是充满激流险滩、荆棘深渊、风险挑战,充满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胜利达到光辉的彼岸,必须不断增强我们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坚守初心,坚定决心,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战略定力的核心是保持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来的一条伟大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能沉着冷静、把握得当,成功扭转危局、化解危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增强战略定力,首要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保证。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事业既关系到党本身,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更高水平的党的建设将引领中国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为实现这些重要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战略定力的坚定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不断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中增强战略定力。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我们要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要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祁一平,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猜你喜欢

思想方法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例谈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把党的宗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