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019-09-12罗伟
罗伟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塑造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具体途径,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对此,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在课前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仔细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使其变得脉络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何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当中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在八年级的《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写有孔子言论的图片,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让学生通过孔子的这些言论感受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然后,我们再将文中所蕴含的道家辩证思想为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懂得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吸取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懂得不懂就问、实事求是,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拓展课本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是我们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也收录了很多的优秀文章,既给学生介绍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尤其是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它们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表达方式,又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只有让学生从小开始了解与学习,才能对国家文化及一切产生认同,从而使其通过学习成为一个爱好中国文化的人。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知识,对其进行深度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论语〉十二章》一课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及礼仪的“汇集之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都是孔子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学习等。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初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传统文化精神也更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首先就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进行不断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指导,强化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既要把握文字层面的传统文化,又要深度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精神品质及内涵修养,并将这些内容渗透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无形中受到熏陶。
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学无止境”的态度,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正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从内心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找准其中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通过适当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感知。
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集成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合理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外组织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等,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邊艳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
[2]葛海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入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7(31):99-100.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