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09-12马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课堂互动沟通交流

马季

摘 要 从学科教学的基本目的来看,语文无疑是较为明显的直奔“输入”和“输出”而去的学科——交流中能使别人顺利领会自己的意图,为表达能力,是“输出”;能比较准确的领会别人的意图,为理解能力,是“输入”。不管教师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如何划分,音、字、词、句、段、篇章也好,听说读写也好,都是无法偏离这两个主题的。再简化这两个大目标,语文老师的任务其实就是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关键词 课堂互动 高中语文 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操作中,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提升是比较艰难的,往往会受到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形象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目前语文教学的主流现象有三:(1)教师海量展示,学生冷眼旁观,如某人脱口秀哗众取宠,观众花钱得个乐呵;(2)课堂互动,热闹非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训练语言,生生把语文阵地送给了其他任意学科;(3)课堂严谨,步步为营,渐渐把学生打磨成强大的考试机器。此三种现象,不敢说是在教学语文,有的甚至都不能算是在上语文课,因为其他学科老师来也能完成任务。以上怪象,无非是对学科教学的目标或方法的定位出了大的偏差,今天就以学科教学的方法问题为侧重进行议论。

王阳明明确提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具体的阐释了“知”与“行”是怎么个“合一”法。这里面自然出现了两个层次:以“知”始,以“行”成(结束)。王大师尽管伟大,毕竟还是有时代局限,他忽略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老学别人的,很不容易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胜于蓝,还得有自己的独特领悟。于是,我们给“知行合一”添加了一個元素:思。合称为:学做思合一。

从认知规律来看,“感觉与知觉——记忆与注意——思维与语言”能够较好的阐释“学做思合一”的应用。

以古典诗歌中“月”这个意象为例:课堂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月”这个意象的内涵有“思乡”、“团圆”、“幽雅”、“孤寂”、“永恒时空”等,具体操作时可以视课堂情况而定,可以是专题讲授呈现,也可以是在具体的诗歌赏析中探讨。(后者费时非常多,而且对学生的积累水平和情感感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环节的层次是相对低级的,因为停留在人的感知,稍不留神就会如焰火升空一样什么也不能留下。这就是“学”的环节,是间接的获取前人的经验,对学生而言,这个阶段带着眼睛和耳朵就行了,偶尔动动脑筋,难度不大,但收获也不大。

第一个保证收获的手段是“做”。将此前提到的涉及到“月”的古典诗歌(或名句)一一呈现出来,与“月”的相关内涵进行对应训练(训练方式也非常多样,不必拘泥)。学生会在每一次训练中有意识的寻找“月”这个意象,这就直接解决了多数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容易忽略典型意象的问题,反复的对应之后,关于“月”这个意象的多数常用内涵,自然就能得到强化。

“做”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占用时间较多的一环,并且对教师设计“如何做”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能够将前面所“学”都接触到并能巩固到,并能保证准确有效。教师的备课也好,学生所花精力也好,都应以此为重。所谓“学以致用”,这个环节做好了,教学的效果就可以直接体现出来,学生在记忆力和注意力上得到了强化,才是有了真正的收获。

“思”同样是保证收获的手段,而且更加重要。问题设置可以不作大的变动,但是必须颠倒过来,即,别人这样做过了,如果我有某一种情感需要抒发,我应当如何选取意象?这个时候往往不是针对某一个意象进行反思了,往往都要承前启后,将同类知识进行大串联,作一个融会贯通,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月”了,还会有各种其他意象了。

要做好“思”这个环节,肯定对学生的积累有较高的要求,即前面学的其他意象,记忆力和注意力都在“做”这个环节中训练得不错。这个环节,是对前面所学所做的大幅提升,并且是一个转化过程,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才可能超越前人。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警告读书人不要昏头昏脑的傻学,背了一肚子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感受,这样下去,师傅是个秀才,弟子秀才都考不上了。语文教学的积弊往往在于师生共同忽略思考表达,这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顽疾了。我的观点,语文课,除了语法部分,其他时候完全可以弄成大圆桌式的说话课,为什么非要拖到大学、研究生才这样上课?中小学生就没有思考和表达思想的权利吗?

总体而言,学做思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认知过程,尤其在学科教学中。所有环节的主体都是学生,这个毋庸置疑,但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却不应该简单相同。前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环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作出正确的引导,第二环节需要教师设计针对性的训练,用教师的经验来保障记忆和注意。但是,第三个环节,教师最好就不要出现,“思”是学生自行消化、衍生的独立环节,这个环节如果还受到教师的束缚,就不要指望什么青出于蓝了,只能教出一群扎实的继承者。最后一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独立空间,也是学生能否超越教师的关键所在,所以,落到根本,有思想的学生往往较容易超越自己的老师。

从“知行合一”发展到“学做思合一”,是我们对人的发展的更全面的关注,前两步是认真走好前人趟出来的路,第三步则是走出自己的路,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个人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谨记这一点,才是有了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课堂互动沟通交流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