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导·实效
2019-09-12张阳
张阳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语文知识中包含了其他学科的许多内容,因此学好语文对中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和写作都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基于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进行读写结合要点的研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研究;指导;实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要点
一、钻研教材以及先进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传统教师讲述、学生被动记忆的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也不符合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结合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读写教学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钻研语文教材,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阅读文章分类,根据类别的不同选择不同切入点展开阅读教学。比如,在抒情类文章当中,教师可以将其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制作成教学课件,并在旁边详细说明这种手法的特点以及优势。在挑选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当积极研究学生内心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文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进行写作创作打下良好基础。而在制作议论类文章的教学课件时,教师要充分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钻研学生的心理,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充分为学生答疑解惑,保证读写结合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对学生读写过程进行实时指导
在对阅读文章以及学生心理进行充分研究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设置来开展实际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的专注程度。在问题设置上要避免问题太过简单,也不能太过复杂,充分尊重学生在读写能力上的差异性。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默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老舍在文章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思想情感,以及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有感情的分段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朗读完成之后,让学生分别概括文章内容。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心目中家乡冬天景色的文章。并挑选优秀文章进行朗读,教师在整个读写过程中应当进行实时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树立阅读和写作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读写小游戏,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图片,可以是山川、河流之类的风景图片,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图片展开联想,写出一些带有修辭手法的句子。教师可以指定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等手法,让学生进行定向训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综合点评。
三、提高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效性
实施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个人学习档案,详细记录学生读写学习情况以及优势和缺点所在,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方式。只有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确保语文读写教学的实效性。而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隔阂,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成长小计划,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容易完成的小目标来提高学生进行读写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设置每天读一页书、记录一句好词好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读写学习的意识。
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课外阅读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并要求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和读后感。为了保证课后读写工作的有效性,教师要与家长取得配合,让家长来监督学生课后读写练习的情况。此外,思维是读写结合中的核心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作为读写结合教学重点,以此来提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展开研究,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读写学习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教学指导,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积极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因素,从而保障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鲁述娴.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4).
[2]张红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读写结合”[J].课外语文,2018(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