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9-09-12赵云
赵云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學中,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更加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也符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微课为立足点,深入研究和探讨将微课导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求探索到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展和深化,加之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微课”“翻转课堂教学”等作为高频词汇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也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青睐。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微课,切实地让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学生通过微课堂反复进行回顾练习
现代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成为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养及能力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有其实践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它与基础性学科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检索、鉴别、应用的过程,从而提升其信息素养。而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就要求学生学习时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在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微课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一学习需求。微课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它的教学针对性十分强,教师可以构建信息技术的重难点操作技能内容,供学生反复回顾学习和操作练习。
2.教师有效扩充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及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对有的学生而言,网络计算机操作唾手可得,早已对初中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熟知;而有的学生能在信息技术课上用到网络计算机。还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想深入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教师可能通过微课翻转课堂平衡和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除了课本知识,拓展教学内容,制作难度递增体系的信息技术微课件,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观看学习。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运用策略与路径
1.课前预习的翻转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教学法进行课前预习的翻转课堂教学,以此引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导入。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常用的提问式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带着疑惑深入学习新课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现实价值及意义。信息技术课前预习导入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微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效果。比起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更加直观,也更易于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知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虽然较为抽象,知识难以理解,但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方便易学,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
微课翻转课堂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能够突出教学难重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前一环节学生了解新课内容后,教学要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操作与解读,并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进而进行梳理、归纳和概括,使学生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边放映微课边讲解,同时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灵活简便的操作技巧,并且适时地点拨和提醒学生容易混淆的操作难点,引导学生清晰辨识,突破信息技术的难点学习。此外,教师制作微课件时需注意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及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本于一体的优势,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课后复习的翻转课堂教学
课后复习作为巩固教学环节,是对已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进行总结,能够娴熟进行操作。教师还可以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基础上扩展学习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基础性知识,教师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兼顾到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合理适当地做一定的延伸,提升一定程度的难度。这样,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安排翻转课堂的学习,以此满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同时,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发展。
文章以探析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从微课的应用意义和价值以及提出了几点关于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与路径,希望给予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微课堂的启示和课堂教学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凤.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4(3).
[2]王丽.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9):17.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