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9-12陈仲童
陈仲童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这是基于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发散思维是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且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它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完整性;发散性;创新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思维:
①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
②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散思维:
①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②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创新思维:
①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②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我归纳出如下方法。
一、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这是基于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后需要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此时就需要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人物关系式的,也可是事件发展顺序式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梳理,也就是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
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骗局和人们面对骗局的不同态度的文章。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围绕这个“骗”字,来构建完善我们的思维导图。“骗”是这个事情的核心,那么我们就可以问学生,谁受骗了?谁是骗子?学生就会通过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进而完善思维图。之后,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思考,除了骗人者和被骗者以外,文中还有哪些出场人物;這些人物对这场骗局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就会继续深入地去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这样,为了绘制完善我们的思维导图,学生会深入地去阅读文章,梳理文章中人物的关系、主题思想等内容,以便最终完成我们的思维导图。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恰恰是不断地锻炼学生思维完整性的过程。
二、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且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足够的培养。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愚公不搬家呢?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同时将问题拿来让师生共同讨论。而且还可因势利导,再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愚公精神在今天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通过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思考、解决问题不能陷入思维定式,而要灵活变通。提倡问题答案不唯一,寻求多种答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单一,需要经常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教学《老王》时,我便组织讨论,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学生观点如下:
1.有人认为杨绛生活条件优越,她是一个幸运者,而车夫老王身体残疾、生活贫困,他是一个不幸者。
2.有人认为杨绛吃穿无忧,也有体面的工作,可老王也有杨绛这样的好人关怀着,他们都是幸运者。
3.也有同学认为,杨绛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可是她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和老王一样,都是不幸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材中并不缺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材料,教学过程中也不乏这样做的机会,我们的学生也并不缺乏求异创新的天性,而是缺乏提供给他们的发散求异的尝试机会。只要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途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拘泥、死板地强求一致。
三、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解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就形成连续性的思考,进而激发出创造性思维。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同时,多让学生提出问题,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喷涌而出。
例如,教学八年级语文《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问:“对江南水乡”的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这和雄浑的西北风光产生了对比,并不多余。而有的学生认为在这篇通篇展示西北雄浑场面,安塞腰鼓宏大气势和西北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文章里,这一段显得格格不入,是不该写的。针对这一矛盾,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描写从反面衬托出西北人民的精神。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增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推动思维发展
创设思维的情境,必须提倡质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讲授《最后一课》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抒发了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悲愤之情,请你站在一个德国人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决,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结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续写,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学生,表面上看来似乎很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思考,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有些课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有一个探索为主题的单元,单元内容为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了解了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目的意义等知识。那么教学活动如果到此结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思维延展性的训练的。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活动主题就是转换思维,从其他角度观察、阐述人类的探索活动。角度同样是多样的,可以站在宇宙更高级别文明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探索活动,也可以站在地球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之后阐述自己的看法。
2.变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同一素材可以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例如:有一个不断努力练习长跑,为了体育会考取得一个优异成绩的素材。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不同主题去使用这个素材。如2008年北京中考的作文题目是“向前 向前 向前”,跑步就是向前,坚持跑步,坚持向前,不断努力,不断向前,为体育加试而不断努力练习,不断向前。2009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是“并没有结束”,可以引导学生,这个题目依旧可以使用跑步的素材。我已经练习了一年多的长跑,但我的练习并没有结束,体育會考还没有来临,我要继续练习,继续努力。2010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是“凝聚”,这个题目还可以使用跑步的素材。我在不断地练习跑步,不断地凝聚力量,为的就是体育会考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样,从不同角度对一个素材进行分析,会得出很多不同的写作方向。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它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设“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生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维能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编辑 段丽君